鲎胆
《中华本草》:鲎胆
拼音注音
Hòu Dǎn
别名
鲎鱼胆
英文名
King crab gallbladd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鲎科动物中国鲎的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chypleus tridentatus (Leach)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取胆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中国鲎,体似瓢形,深褐色,全长可达70cm,宽约30cm,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。头胸部背甲广阔略呈马蹄形,自其前缘至左右两侧缘成半圆形,两侧向后突出成刺。背面突起较高(雄者稍扁平),中央有一纵脊,其前端有单眼1对,两侧各有纵脊1条,其上各有复眼1对,腹面凹陷,有口,有附肢6对,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,第1对短小,由3节组成,是为螯肢;第2对长大,由6节组成,称为脚须,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,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,为抱接器;另4对称为胸肢,位于口两侧,基节常有倒刺,用以帮助摄食,又称颚肢,前3对末2节亦呈钳状,而后1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。腹部略呈六角形,雄者两侧缘有6对可活动的倒刺,前3对较大,但雌者的第4、第5、第6对缘刺已退化成很短;腹面有条板状附肢6对,第1对左右相连盖住生殖孔,故称生殖厣,其余各对的外肢节内侧都有150-200页薄板状的书鳃,其内有血管网,可进行气体交换,另在头胸部有1对四叶的基节腺,用以排泄。腹部末端有一条呈三角棱锥形的尾剑,于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基部均有锯齿状小刺,尾剑长度与背甲大致相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平时生活于水深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,以蠕虫、环节动物、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,昼伏夜出,5-8月为繁殖季节,雌雄成对爬到潮间带,通常雄性在雌体背上,6-7月为产卵盛期,雌鲎在产卵前在沙滩上挖穴,将卵产在穴中,每穴产卵100-1000粒,接着雄体把精液撒在其上而受精。袂孵出的幼鲎,体长仅7-8mm,没有剑尾,身体仅分中央及两侧三部分,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,故称三叶幼虫。要经20多次的蜕壳,共历8年左右,才达性成熟期。资源分布:分布的北界是浙江舟山外侧(岱山东南)海域。现已进行人工饲养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祛风杀虫。主大麻风;疥疮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入散剂。
复方
治大风癞: 鲎鱼胆、生白矾、生绿矾、腻粉、水银、麝香各半两。上六味,一处细研,时点少许水研,水银星尽为度。每服一钱至二钱匕,并华水空心调下,至午时未动,腹空更一服,后咳出稠粘涕唾或泻下五色毒涎为效,一月内可三度服。 若牙龈齿缝中涎出乃愈,更量入虚实用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鲎胆散)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治大风癞疾,杀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鲎胆
拼音注音
Hòu Dǎn
别名
鲎鱼胆(《圣济总录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胆或胆汁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大风癞疾,杀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入散剂。
复方
治大风癞:鲎鱼胆、生白矾、生绿矾、腻粉、水银、麝香各半两。上六味,一处细研,时点少许水研,水银星尽为度。每服一钱至二钱匕,井华水空心调下,至午时未动,腹空更一服,后咳出稠粘涕唾或泻下五色毒涎为效,一月内可三度服。若牙龈齿缝中涎出乃愈,更量人虚实用之。(《圣济总录》鲎鱼胆散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花锦鸡儿
- 石荠宁
- 夏丸
- 小乌泡根
- 娑罗子
- 泽珍珠菜
- 虎图辣
- 桑蠹虫
- 白鬼笔
- 四孢蘑菇
- 草原老鹳草
- 山橿根
- 裸柱菊
- 拐棍竹
- 红紫珠
- 槐米
- 绿豆衣
- 山扁豆子
- 慕荷
- 大麻叶佩兰
- 裂序楼梯草
- 马鞭草
- 山苍子叶
- 海非菜籽
- 箭杆杨
- 小果卫矛
- 红果冬青根
- 行夜
- 火焰兰
- 水田碎米荠
- 田葱
- 大花细辛
- 大金香炉
- 商陆叶
- 西伯利亚青兰
- 楮头红
- 红刺藤
- 大金发藓
- 续断
- 榅桲
- 川白苞芹
- 毛八角枫
- 包谷火焰包
- 大头狗
- 禾叶风毛菊
- 獐耳细辛
- 毛稔根
- 凤尾猪鬃草
- 天葵子
- 大蝎子草
- 帕梯果
- 小贯众
- 小乌泡
- 小儿腹痛草
- 杏叶
- 菩提树皮
- 莲房
- 假蒟
- 山甘草
- 炮弹果
- 漆姑草
- 象皮
- 肾炎草
- 苏木
- 兰石草果
- 大麦泡
- 黄杞
- 西南槐树
- 云杉球果
- 烟草
- 茅瓜叶
- 穗花杉叶
- 色赤杨
- 生姜汁
- 睡菜
- 涩草
- 九管血
- 小团叶根
- 蓝花龙胆
- 茄子
- 杏树根
- 凤仙花
- 向阳花
- 小叶云实
- 水晶鱼
- 化血胆
- 藕粉
- 夏天无
- 百合子
- 驴耳风毛菊
- 化香树
- 黄羊角
- 大花剪秋罗
- 细葛缕子
- 鹤虱
- 糜穰
- 榆耳
- 大叶骨牌草
- 杉皮
- 白竻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