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袋香
《中华本草》:皮袋香
拼音注音
Pí Dài Xiānɡ
别名
山枝子、羊皮袋、山辛夷、十里香、山栀子
出处
本品以皮袋香之名载于清代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云:"皮袋香一名山枝子,生云南山中。树高数尺,叶长寸半许,本小末奓,深绿厚硬。春发紫苞,苞坼蓇葖,洁白如玉,微似玉兰而小。开花五出,细腻有光,黄蕊茸茸,中吐绿须一缕,质既缟洁,香尤清馝。薝卜对此,色香俱粗。山人担以入市,以为瓶供。"根据以上详细的植物形态描述和产地,其原植物即云南含笑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兰科植物云南含笑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chelia yunnanensis Franch.exFinet et Gagnep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摘,晾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高2-4m。芽、幼枝、叶柄及幼叶下面和花梗均密被深红色平伏毛。叶柄长4-5mm;托叶痕为叶柄的三分之一或几达叶柄先端,单叶互生;叶革质;叶片长圆形或窄倒卵形,长4-10cm,宽1.5-3.5m,先端圆钝或具短尖,基部楔形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下面有平伏毛,侧脉7-9对,干时网脉两面凸起。花单生叶腋,花梗粗短,长3-7mm;花白色,极芳香;花被6-12(-17);雄蕊多数,长0.5-lcm;雌蕊心皮多数,雌蕊群及柄均被红褐色细毛。聚合果常仅5-8个蓇葖发育,蓇葖果扁球形,先端具短尖头。种子1-2,成熟时悬挂于丝状的种柄上。花期3-4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2300m的松杉林下及山地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部及南部。
性味
涩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咽喉炎;鼻炎;结膜炎;脑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复方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谓本品:“俗以花苞久含,故有皮袋之目。”
各家论述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檀萃《滇海虞衡志》:含笑花俗名羊皮袋,花如山栀子,开时满树,香满一院,即此。但含笑以花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峨眉蕨贯众
- 大叶紫珠
- 大黄
- 麻皮
- 铁力木
- 罗锅底
- 薤白
- 土羌活
- 单花鸢尾
- 定木香
- 蝴蝶花
- 斑茅花
- 白沙蒿
- 海南三七
- 李子
- 香苏草
- 白花鹅掌柴
- 秀丽野海棠
- 畲山羊奶子
- 皱叶子
- 鮧鱼尾
- 苦葛花
- 荛花
- 苦生叶
- 黄背草果
- 芙蓉菊根
- 猪殃殃
- 竹林霄
- 青礞石
- 翠雀花
- 山苏子根
- 落葵花
- 扭序花
- 珍珠绣球
- 山半夏
- 天山雪莲花
- 珍珠母
- 珠芽半支
- 刺玫果
- 竹叶椒
- 石风车子叶
- 竹沥
- 刺瓜
- 鹳骨
- 仙百草
- 金钗石斛
- 小白蜡条
- 皂角菌
- 旱菜
- 吹云草
- 苦丁茶
- 麻风树
- 小茅香
- 苦白蜡
- 柽乳
- 蘡薁
- 细叶香桂
- 向日葵根
- 灯蛾
- 米皮糠
- 鹄绒毛
- 苦壶卢花
- 野猪头骨
- 赛金刚
- 苦荞麦
- 鲨鱼胆
- 尖尾风
- 竹叶兰
- 铁拳头
- 凤尾蕉叶
- 瓜子藤
- 木棉根
- 干岩矸
- 万丈深
- 大画眉草
- 小酒瓶花
- 山樱桃
- 苦蒿
- 南木香
- 柳叶
- 柞树叶
- 斑叶兰
- 南瓜根
- 白苏子
- 槲叶
- 蓬莱葛
- 红花岩松
- 丁香根
- 多刺绿绒蒿
- 破头风
- 山狸子肉
- 糖橘红
- 上山虎
- 马齿
- 疏叶香根芹
- 肉桂
- 车前草
- 狗脚迹
- 天鹅毛
- 山牡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