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牡蒿
《中华本草》:南牡蒿
拼音注音
Nán Mǔ Hāo
英文名
Woolystalk Wormwood
出处
始载于《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南牡蒿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eriopoda Bunge.采收和储藏:夏季割取地上部分,鲜用或晒干。秋季挖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南牡蒿 多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主根明显,粗短,有侧根;根状茎稍粗短,肥厚。茎直立,单生或数个丛生,近无毛,基部常密被绒毛,上部或下部常生花序枝。叶片宽2-5cm,通常羽状深裂,裂片5-7个,宽倒卵形,基部楔形,先端又掌状分裂,有时匙形而边有齿或浅裂;上部叶三裂或不裂,裂片条形;全部叶上面无毛,下面被微柔毛。头状花序小,多数,卵球形或近于形,直径1-1.5mm,下垂,在茎顶或枝端排成复总状花序;无梗或有短梗,有条形苞叶;总苞卵形,长约2mm;总苞片3-4层,无毛,外层卵形,背面绿色,边缘稍膜质,内层长圆形,边缘宽,膜质;雌花4-8朵,花冠狭和状,花柱伸出,先端2叉;两性花6-10朵,不孕育。瘦果小,长圆形。花、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旁及林缘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三十烷醇(triacon-tanol),β谷甾醇,α,ξ-香树酯醇(α,ξ-amyrin)[1]。还含挥发油,其成分有:芳樟醇(linalool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,ξ-毕澄茄烯(γ-cadinene),草蒲烯(calamenene),反式丁香烯(trans-caryoph-yllene),γ-衣兰油烯(γ-muurolene)和(王古)(王巴)烯(copaene)[2]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凉
功能主治
疏风清热;除湿止痛。主风热头痛;风湿性关节炎;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药志》:用于风湿关节痛、头痛、浮肿、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南牡蒿
别名
牡蒿
来源
菊科艾属植物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,以全草及根入药。夏季采收全草,切段,鲜用或晒干;秋季挖根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苦、微甘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解毒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头痛,浮肿,毒蛇咬伤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外用适量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菜豆树
- 石青菜
- 大树三台
- 捆仙丝
- 轮叶八宝
- 马草
- 乌榄叶
- 梅花草
- 胖儿草
- 井边茜
- 石香葇
- 樟木子
- 荷秋藤
- 芦竹
- 蒲棒
- 雪乌
- 薤白
- 野木鱼
- 黄瓜霜
- 钩吻
- 腊梅
- 蟅虫
- 通花花
- 红接骨草
- 藤槐
- 皮袋香根
- 四里麻
- 藏羚角
- 猴头菌
- 朱砂
- 野核桃油
- 木瓜
- 薜荔
- 测试
- 黄金线
- 交剪草
- 三升米
- 无花果叶
- 血散薯
- 鸡冠苗
- 硬骨凌霄
- 山蒜
- 云芝
- 落地小金钱
- 水藁本
- 两面针
- 肺形草
- 柴桂
- 柽柳
- 水稻清乳汁
- 铁拳头
- 天王七叶
- 老来青
- 山海螺
- 烧伤藤
- 虱草花
- 吉笼草
- 刺柄莲座蕨
- 胖根藤
- 大白顶草
- 斯里兰卡肉桂
- 山狸子肉
- 乔木刺桐
- 广西过路黄
- 狗屎花根
- 梧桐
- 野洋参
- 橄榄
- 红花子
- 槐角
- 西桦
- 索骨丹
- 竹节蓼
- 黄颡鱼涎
- 麻油
- 三白草
- 云南红豆蔻
- 黄瑞木
- 雷五加叶
- 大粘药
- 山蚂蝗
- 太白丽参
- 小丁香
- 红管药
- 爬藤榕
- 赤小豆花
- 光素馨
- 弹裂碎米荠
- 赤小豆叶
- 猕猴骨
- 詹糖香
- 醋栗
- 铁灯台
- 芜菁子
- 蓬莱草
- 蕹菜根
- 赤杨
- 瓦楞子
- 大管
- 苎麻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