鸬鹚涎
《中华本草》:鸬鹚涎
拼音注音
Lú Cí Xián
英文名
cormorant saliv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鸬鹚科动物鸬鹚的唾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(Blumenbach)采收和储藏:交活鸬鹚头向下,使唾液流出,收取。
原形态
鸬鹚,中型鸟类,体长80cm。颊、颏和上喉均为白色,形成一半环状。头、羽冠、颈等为黑色,但有金属紫绿色反光,并有白色丝状羽;肩和翼的覆羽青铜棕色,羽缘蓝黑色;初级尺羽黑褐色;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,并带有绿色金属反光。下体蓝黑色,产具金属反光,下胁有一雪白块斑。尾灰黑色,羽干基部呈灰白色。虹膜翠绿色。眼先橄榄绿色,缀以黑色玟点;眼下橙内色;嘴下喉囊为橄榄黑色,并缀许多鲜黄色斑点。上嘴黑褐,边缘及下嘴灰白色,且具砖红色斑。跗跖黑色,四趾向前,具蹼及锐爪。冬羽时期,头无羽冠,头、颈无白色丝状羽;颊、颏和上喉的白色半环为浅灰棕色所代替,下肋无雪白斑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河川、湖沼及海滨,善潜水捕食鱼类。营巢于芦甘心丛中或矮树、峭壁上。资源分布:广布于我国各地。经驯养后可供捕鱼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化痰镇咳。主百日咳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冲,10ml。
复方
①治肾咳,俗呼顿呛,从小腹下逆上而咳,连嗽数十声,少住又作,甚或咳发必呕 ,牵掣两胁,涕泪皆出,连月不愈者:鸬鹚涎滚水冲服。(《纲目拾 遗》)②治小儿鸬鹚瘟:光杏仁、栀子(炒黑)、石膏、蛤 粉、天花粉各二两,牛蒡子三两,生甘 草四钱,麻黄八钱,青黛、射干各一两,细辛五钱。共研细末,鸬鹚涎三两,加蜜为丸如弹 子大。每服一丸,灯心、竹叶煎汤化下。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鸬鹚涎丸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鸬鹚涎
拼音注音
Lú Cí Xián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鸬鹚科动物鸬鹚的口涎。
功能主治
治百日咳。
复方
①治肾咳,俗呼顿呛,从小腹下逆上而咳,连嗽数十声,少住又作,甚或咳发必呕,牵掣两胁,涕泪皆出,连月不愈者:鸬鹚涎滚水冲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②小儿鸬鹚瘟:光杏仁、栀子(炒黑)、石膏、蛤粉、天花粉各二两,牛蒡子三两,生甘草四钱,麻黄八钱,青黛、射干各一两,细辛五钱。共研细末,鸬鹚涎三两,加蜜为丸如弹子大。每服一丸,灯心、竹叶煎汤化下。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鸬鹚涎丸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鼠妇
- 石见穿
- 甘土
- 百解藤
- 蓬莪术
- 粉瘤菌
- 亚麻
- 豺皮樟根
- 棘胸蛙
- 隆萼当归根
- 肉根还阳参
- 条叶垂头菊
- 野芝麻
- 天竺子
- 下果藤
- 荷莲豆菜
- 黄山鳞毛蕨
- 牛奶树子
- 狗脚草根
- 吊罗果
- 毛叶三条筋
- 菊花脑
- 骆驼黄
- 乌奴龙胆
- 金丝带
- 牛尾菜
- 蚌
- 木豆叶
- 鬣羚角
- 香胶木根皮
- 梵天花
- 豆腐
- 铁牛皮
- 金丝猴
- 牛尾泡
- 芒刺复叶耳蕨
- 粉菝葜
- 仙桃草
- 心叶秋海棠
- 紫铜矿
- 梧桐
- 千脚虫
- 拿虎
- 防风草
- 泡桐
- 豪猪肉
- 过山消根
- 云实根
- 鳜鱼
- 叉枝藻
- 黄蜀葵
- 木姜花
- 棠梨枝叶
- 竹兰草
- 大叶藻
- 重楼
- 山马豆根
- 原羚角
- 小旋花
- 山楂叶
- 中华剑蕨
- 凤眼兰
- 扁蕾
- 朱唇
- 短小蛇根草
- 鸡脑
- 建兰叶
- 凉喉茶
- 乌蛇
- 肥皂荚
- 云苔草
- 黄皮根
- 刺柏
- 榆拟层孔菌
- 滇瑞香
- 西藏酸模
- 土田七
- 菜蓟
- 长瓣马铃苣苔
- 鱵鱼
- 鳝鱼
- 鹿蹄肉
- 紫绿草
- 短蕊万寿竹
- 蓝锭果
- 盾果草
- 薄柱草
- 仙鹤草根芽
- 大泡通
- 蒜梗
- 獐耳细辛
- 芸香
- 柳树寄生
- 蝮蛇胆
- 大叶菜
- 全光菊
- 桐木
- 松叶
- 山棯根
- 牛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