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叶
《中华本草》:菊花叶
拼音注音
Jú Huā Yè
别名
容成
英文名
Chrysanthemum leaf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菊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(Ramat.) Tzve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洗净,鲜用或晒。
原形态
菊 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茎直立,分枝或不分枝,被柔毛。叶互生;有短柄;叶片卵形至披针形,长5-15cm,羽状浅裂或半裂,基部楔形,下面被白色短柔毛。头状花序直径2.5-20cm,大小不一,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;总苞片多层,外层绿色,条形,边缘膜质,外面被柔毛;舌状花白色、红色、紫色或黄色。瘦果不发育。花期9-11。
化学成分
叶含多种游离氨基酸[1]。
性味
味辛;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清肝明目;解毒消肿。主头风;目眩;疔疮;痈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临床应用
1.治疔肿:菊叶一握(冬用其根),捣汁服一升。(《纲目拾遗》)2.治疔毒,及一切无名肿毒:白菊花叶连板,捶取自然汁一茶盅,滚酒调服;用酒煮服亦可,主用更妙。病重宜多服。渣敷患处,留头不敷,盖被睡卧出汗。(《寿世良方》菊花饮)3.洽红丝疔:白菊花叶(无白者,别菊亦可,冬月无叶,取根),加雄黄钱许,蜒蚰二条,共捣极烂,从头敷至丝尽处为止,用绢条裹紧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菊花叶
拼音注音
Jú Huā Yè
别名
容成(《金匮玉函方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菊的叶。
性味
《本草求原》:"辛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治疔疮,痈疽,头风,目眩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作羹,主头风,目眩,泪出,去烦热,利五脏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明目。生熟并可食。"
③《本草求原》:"清肺,平肝胆。治五疔、疳疔毒、痈疽、恶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疔肿:菊叶一握(冬用其根),捣汁服一升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②治疔毒,及一切无名肿毒:白菊花叶连根,捶取自然汁一茶盅,滚酒调服;用酒煮服亦可,生用更妙。病重宜多服。渣敷患处,留头不敷,盖被睡卧出仟。(《寿世良方》菊花饮)
③治红丝疔:白菊花叶(无白者,别菊亦可,冬月无叶,取根),加雄黄钱许,蜓蚰二条,共捣极烂,从头敷至丝尽处为止,用绢条裹紧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蘘草
- 粗叶卷柏
- 南牡蒿
- 墓头回
- 岩陀
- 毛葡萄叶
- 蛇接骨
- 建兰叶
- 木姜花
- 罗望子叶黄檀
- 翼核果
- 踏膀药
- 血余
- 水枇杷
- 炉甘果
- 三品一枝花
- 鸬鹚涎
- 革耳
- 牛眼珠
- 黑豆衣
- 十两叶
- 栗毛球
- 江珧柱
- 鹿蹄草
- 猕猴桃藤中汁
- 红花山牵牛
- 铁线莲
- 大叶楠
- 茅草叶
- 槐叶
- 竹蠹虫
- 虎睛
- 轮叶八宝
- 畲山羊奶子
- 广金钱草
- 钮子瓜
- 野马蹄草
- 肥荚红豆
- 头花杜鹃
- 栝楼皮
- 鸡翮羽
- 骆驼蹄瓣
- 大火草根
- 红皮
- 一匹草
- 异木患
- 鸢脑髓
- 麝肉
- 蟋蟀
- 蔓荆子叶
- 鹿角芦荟
- 山里红
- 苡芭菊
- 金腰子
- 旋复花
- 大一箭球
- 仙人杖
- 冬青叶
- 芭茅果
- 铜锤草
- 博落回
- 九龙藤叶
- 胆汁
- 鲜黄连
- 橘白
- 山姜花
- 滇苦菜
- 鹅掌上黄皮
- 荷花
- 糜穰
- 土党参
- 小米口袋
- 柘树果实
- 粗叶耳草
- 雉尾
- 川山橙果
- 金腰带
- 牛奶浆草
- 耳水苋
- 野厚朴花
- 佩兰
- 金露梅
- 紫金牛根
- 鹅内金
- 薄荷脑
- 柴厚朴
- 浮小麦
- 剑皮树菌
- 锯齿王
- 芒叶小米草
- 苦葛花
- 水蔓青
- 菊花叶
- 双参
- 山萝卜
- 硼砂
- 牛耳枫根
- 向日葵
- 珍珠梅
- 制何首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