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蠹虫
《中华本草》:竹蠹虫
拼音注音
Zhú Dù Chónɡ
别名
竹子虫
英文名
bamboo moth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竹蠹,生诸竹中,状如小蚕,老则羽化为硬翅之蛾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粉蠹科动物褐粉蠹的幼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ctus brunneus Steph.采收和储藏:老竹或竹器的竹竿上,有蛀孔而落粉屑者,即有竹蠹虫,劈开,取出。
原形态
褐粉蠹,体形小而细长,长约5mm,亦褐色。头部隐于前胸下,触角1对,从眼前直出,分11节,末端呈棍棒状。口器适于咀咬,上唇突出,大腮端具2齿,小腮须呈长丝状。前胸节能转动,翅2对。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,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;后翅膜质,适于飞翔。足3对,各有跗节5节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于竹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解毒;去湿;敛疮。主秃疮;聤耳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蠹虫
拼音注音
Zhú Dù Chónɡ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竹蠹虫科昆虫竹蠹虫的幼虫。
原形态
体形小而细长,长约5毫米,亦褐色。头部隐于前胸下,触角1对,从眼前直出,分11节,末端呈棍棒状。口器适于咀咬,上唇突出,大顋端具2齿,小顋须呈长丝状。前胸节能转动,翅2对。前翅为角质坚固的翅鞘,上有多数纵行的隆起;后翅膜质,适于飞翔。足3对,各有跗节5节。
幼虫蠹入老竹或竹制器具内,蚀害竹质。竹秆旁有小孔而落粉屑者,即被害处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小儿蜡梨头疮,取慈竹内者,捣,和牛溺涂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匙叶五加
- 茶绒
- 单根木叶
- 草血竭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将军树
- 刺楸
- 海蚯蚓
- 印度菩提树皮
- 藏荆芥
- 虎肉
- 鸡脑
- 大叶南苏
- 蝎子七
- 雪山林
- 藏羚角
- 落花生
- 岩凤尾蕨
- 美商陆
- 刺果藤
- 篦梳剑
- 羊蹄甲
- 酱
- 慈姑叶
- 红果参
- 大蕉皮
- 草地早熟禾
- 地下明珠
- 红母鸡草
- 刷把草根
- 文冠果
- 掌叶蓼
- 云南铁角蕨
- 海南粗榧
- 三品一枝花
- 酸模叶
- 刺藜
- 山荆子
- 化香树叶
- 地枫皮
- 干姜
- 鸳鸯
- 锥螺壳
- 隔山香
- 竹叶椒根
- 蓬子菜
- 党参
- 定木香
- 再生稻
- 多花胡枝子
- 白升麻
- 树头菜根
- 野冬青果
- 广东升麻
- 苦菜
- 翠鸟
- 獐髓
- 蚕砂
- 白犁头草
- 紫荆花
- 滇南鸟足兰
- 牛白藤
- 单花鸢尾
- 番薯
- 委陵菜
- 大花活血丹
- 当归藤
- 参条
- 石脑油
- 刺瓜
- 残槁蔃
- 茶花
- 石刁柏
- 牛耳岩白菜
- 糙苏
- 朝鲜崖柏仁
- 大膜盖蕨
- 山黑柳
- 橘络
- 土人参
- 骨螺
- 沉香曲
- 刺老鸦
- 慈竹箨
- 丁茄
- 刺葡萄根
- 柚核
- 刀豆根
- 凤尾参
- 山柳
- 百灵草
- 竹叶蕉
- 紫贝
- 米饭花果
- 镜面草
- 樟木
- 蟾酥
- 鸡爪枝皮
- 向日葵茎髓
- 黄珠子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