残槁蔃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残槁蔃
拼音注音
Cán Gǎo Qiánɡ
别名
大疳根、潺槁木姜、香胶木、山胶木、青桐胶、野果木、牛耳枫、山加龙、潺果、三苦花
英文名
Root or bark of Gluey Litse,Gluey Bark Litse, Pond Spice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潺槁树的树皮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sea glutinosa(Lour.) C. B. Rob.[Sebifera glutinosa Lour.]采收和储藏:树龄在4-5年后,秋后冬初采收叶片,以晾干为佳。树龄在10年以上可在7-8月剥取树皮,晾干或熏干为佳。若用日光晒干,每天上午晒4h,连晒1星期即可。
原形态
潺槁树,常绿小乔木或乔木,高3-15m,内皮有粘质,嫩枝、叶柄、叶下面、花序多少有柔毛。叶革质或纸质;叶形多种,倒卵形、倒卵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6.5-10-20cm,宽约5cm,先端钝或圆,基部楔形、钝或近圆形,上面无毛,或近中脉略有短柔毛,下面绿色,被柔毛或近无毛,侧脉每边8-12条;叶柄长1-2.6cm,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生于近顶的叶腋内,单生或数个生于总花梗上;总花序梗长达2-4cm,伞梗长约1cm;总苞片4,每1苞内有花多数;花被不全或缺;雄蕊9或更多,花梗密被黄色绒毛。果球形,直径约7mm。花期5-6月。果期6-7月。
栽培
1.生物学特性 喜亚热带气候。幼苗喜阴,需有适当的荫蔽。成龄树在阳光充足下生长。以土层深厚肥沃、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栽培为宜。[br]2.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。将采回的鲜果除去果皮,漂洗干净。因种皮很薄,易干缩,不宜日晒和久存。当秋季种子成熟时,应随采随播,按行距15-20cm开沟,粒距4-6cm播种,覆土2cm,盖草,浇水。种子发芽时,除去盖草并搭棚或插芒萁遮荫。育苗1年后,苗高30cm以上即可移植,按行株距3.0m×2.5m定植。[br]3.每年夏、秋季各除草1次,并追施有机肥料,冬季应注意修剪树型。[br]4.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斑枯病,在夏、秋季发生,受害部位叶片呈褐色斑点,即用1:1:100倍波尔多液喷射。虫害有大头蟋蟀、地老虎等为害幼苗,可用毒饵诱杀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缘、溪旁、疏林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含有柚皮甙(naringin),紫云英甙(astragalin),槲皮素-3-鼠李糖甙(quercetin-3-rhamnoside),山柰酚-7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7-glucoside),蹄纹天竺素-3-葡萄糖甙(pelargonidin-3-glucoside),鞣质(tannin)。[br]树皮含有水溶性的阿拉伯木聚糖(arabinoxylan),其中木糖与阿拉伯糖的摩尔比为1.0:3.4。
药理作用
果实中的挥发油,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异作用,与氯丙嗪相似:予大鼠腹腔注射其乳化剂0.15-0.3g/kg,能增强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,但它无肾上腺素阻断作用。对麦司卡林引起的过动及体温升高有部分的拮抗作用。其另一特点为与d-苯丙胺有协同作用,能显着增强d-苯丙胺的升高体温作用,并致动物于死亡。挥发油本身毒性是低的,大鼠可耐受0.6g/kg。
性味
苦;甘;性凉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拔毒生肌止血;消肿止痛;。主疮疖痈肿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肠炎腹泻,跌打损伤,腮腺炎,痈疮:潺槁干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②治疮疖,乳腺炎初起:潺槁树皮、叶捣敷患处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恶毒大疮,剥取其根皮,捣烂敷之。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皮、叶:拔毒生肌,捣溶敷疮疡;根:内服治久痢。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根:治风湿骨痛,小儿疳积。根皮:驳骨,消肿,止痛。种子:治疟疾。4. 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湿热,消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残槁蔃
拼音注音
Cán Gǎo Qiánɡ
别名
楠木根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大疳根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樟科植物潺槁树的根、根皮或树皮、叶、种子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潺槁树,又名:潺槁木姜、厚皮楠、香胶木、山胶木、青桐胶、野果木、牛耳枫、山加龙、潺果、三苦花。
常绿小乔木或乔木,高3~15米,内皮有粘质,嫩枝、叶柄、叶下面、花序多少有柔毛。叶革质或纸质;叶形多种,倒卵形、倒卵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6.5~20厘米,宽约5厘米,先端钝或圆,基部楔形、钝或近圆形,上面无毛,或近中脉略有短柔毛,下面绿色,被柔毛或近无毛,侧脉每边8~12条;叶柄长1~2.6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生于近顶的叶腋内,单生或数个生于总花梗上;总花序梗长达2~4厘米,伞梗长约1厘米;总苞片4,每1苞内有花多数;花被不全或缺;雄蕊9或更多,花梗密被黄色绒毛。果球形,直径约7毫米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疏林或灌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云南等地。
药理作用
果实中的挥发油,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异作用,与氯丙嗪相似;予大鼠腹腔注射其乳化剂0.15~0.3克/公斤,能增强戊巴比妥的睡眠时间,但它无肾上腺素阻断作用。对麦司卡林引起的过动及体温升高有部分的拮抗作用。其另一特点为与d-苯丙胺有协同作用,能显着增强d-苯丙胺的升高体温作用,并致动物于死亡。挥发曲本身毒性是低的,大鼠可耐受0.6克/公斤。
性味
苦,寒。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苦,寒。"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苦涩,凉。"
功能主治
治痢疾,肠炎,风湿骨痛,腮腺炎,乳腺炎,疮疖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恶毒大疮,剥取其根皮,捣烂敷之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皮、叶:拔毒生肌,捣溶敷疮疡;根:内服治久痢。"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根:治风湿骨痛,小儿疳积。根皮:驳骨,消肿,止痛。种子:治疟疾。"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湿热,消肿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根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皮、叶煎水洗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肠炎腹泻,跌打损伤,腮腺炎,痈疮:潺槁干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②治疮疖,乳腺炎初起:潺槁树皮、叶捣敷患处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东风螺壳
- 地血香
- 冬青皮
- 东紫堇
- 单花鸢尾子
- 地蚕
- 丁香
- 东风螺
- 地梗鼠尾
- 柳叶鬼针草
- 余甘子
- 兖州卷柏
- 岩枇杷
- 岩白菜素
- 地枇杷
- 地灵根
- 地星
- 地柏
- 葱汁
- 赪桐
- 地膏药
- 东莨菪
- 吊白叶
- 东北蛔蒿
- 地羊鹊
- 东菊
- 东当归
- 冬里麻
- 冻绿刺
- 雷丸
- 水团花
- 大麦苗
- 山楂
- 顶羽菊
- 山飘儿草
- 调经草
- 人参娃儿藤
- 鸐雉
- 散血丹
- 大叶马尾连
- 川楝子
- 红花苗
- 鸲鹆
- 大麦泡
- 九节风
- 落新妇根
- 大独叶草
- 榕树
- 石吊兰
- 蕙实
- 羊屎条花
- 灯油藤子
- 鸦椿卫矛
- 臭李子
- 五加皮
- 油柑根
- 油茶子
- 秤杆草
- 披散糖荠
- 迭裂黄堇
- 椰子油
- 油渣果
- 月季花
- 甜瓜子
- 岩豆藤花
- 椰子瓤
- 榆荚仁
- 油桐子
- 滴滴花
- 岩青兰
- 油鸭
- 指天蕉
- 油渣果根
- 杨梅叶
- 岩青菜
- 杨树花
- 括金板
- 油桐根
- 油茶根皮
- 月桂叶
- 柚树寄生
- 油柑木皮
- 引水蕉
- 莸叶醉鱼草
- 油炸木
- 椰子
- 榆叶
- 油草
- 柚根
- 大块瓦
- 洋鸭
- 玉米
- 芸薹
- 盐肤木根皮
- 油茶花
- 杨梅叶蚊母树根
- 绣球花
- 椰子壳
- 樱桃核
- 罂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