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紫堇
《中华本草》:东紫堇
拼音注音
Dōnɡ Zǐ Jǐn
英文名
East Corydalis
出处
始载于《东北植物检索表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罂粟科植物东紫堇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rydalis buschii Nakai[C.decumbens(non Pers.)Kom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东紫堇 多年生草本,高10-25cm,无毛。地下茎细长。茎直立,通常不分枝,基部具膜质鳞片2枚。叶3-4枚;叶柄细长,基部成鞘抱茎;叶片二回三出全裂,末回裂片狭披针形至宽条形,上面绿色,下面淡蓝色。总状花序项生,密集花6-12朵;苞片倒印形至椭圆形,先端有时全裂;花梗与苞片等长或略短;花冠淡紫红色,外轮上辩先端凹陷,下瓣基部无突起;子房条形,柱头2裂。蒴果串珠状。种子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沟边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皂甙,块下茎含多种生物碱:有空褐鳞碱(bulbocapnine)、原阿片碱、1-紫堇碱(1-corydaline)及 d-四氢巴马亭,即d-四氢掌叶防己碱。
性味
辛;苦;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行气;活血;止痛。主头痛;胃肠痉挛痛;痛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,味苦,性温。在国外用于止痛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豆列当
- 东风螺壳
- 小罗伞
- 黄荆叶
- 水白蜡树皮
- 光枝勾儿茶
- 棕叶芦
- 假刺藤
- 芒小米草
- 干檀香
- 南方荚蒾
- 鼻血草
- 番石榴树皮
- 光头前胡
- 苦瓜
- 吴茱萸
- 蛇目菊
- 新疆紫草
- 芒消
- 洋蓍草
- 大对经草
- 大头陈
- 空心柳
- 牛嗓管树
- 蒒实
- 锡生藤
- 大刺儿菜
- 水狼萁
- 小巢菜
- 狗毛草
- 百两金叶
- 黄杞皮
- 南烛根
- 赛繁缕
- 柞木枝
- 枫荷梨
- 猪鬃草
- 澜沧扁担杆
- 紫芝
- 多穗石柯
- 白叶藤
- 宝盖草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干姜
- 海木
- 乌蛇胆
- 竹精
- 鸭嘴花
- 吉林乌头
- 吐铁
- 大人血七
- 芒花
- 野冬菊
- 亚麻
- 东北溲疏
- 土麦冬
- 梁王茶
- 白婆婆纳
- 甘遂
- 葛仙米
- 白鱼尾
- 兔肝
- 草果
- 东菊
- 土荆皮
- 接筋草
- 土香薷
- 见血清
- 土密树
- 牛心茄子
- 地柏
- 石南藤
- 长梗排草
- 丁榔皮
- 钝齿铃子香
- 大叶马尾连
- 蓝花扁竹
- 云苔草
- 白兰花叶
- 黄河裸裂尻鱼
- 华东木蓝
- 观音竹
- 向日葵子
- 川牛膝
- 小山豆根
- 铁藤根
- 赤铜屑
- 松寄生
- 玄明粉
- 川梨
- 慈竹茹
- 慈姑叶
- 火把花
- 人血七
- 多花猕猴桃
- 喜鹊肉
- 西伯利亚蓼
- 慈姑
- 澄茄子
- 夏腊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