拟缺香茶菜
《中华本草》:拟缺香茶菜
拼音注音
Nǐ Quē Xiānɡ Chá Cài
别名
野紫苏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拟缺香茶菜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bdosia excisoides(Su ex C.H.Hu)C.Y.Wu et H.W.Li[Plectranthus excisoides Su ex C.H.Hu;P.excisus auet.non Maxim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收,扎把晒干。
原形态
拟缺梨茶菜,多年生草本,高0.5-1.5cm。根茎横手,木质,有须根。茎直立,四棱形,具四槽,上部分枝,被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5cm,上部具宽翅;叶片宽卵圆形或卵形或圆卵形,长2.5-7cm,芝12-5.5cm,先端锐尖尾尖,基部宽楔形或平截,骤然渐狭下延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色,仅沿脉上疏被短柔毛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状牙齿;侧脉约3对。总状圆锥花序顶生或于上部茎叶腋生,由3-5花的聚花序组成;苞叶叶状,向上渐变小,苞片及小苞片线形;花萼花时钟形,外被短柔毛,萼齿5,上唇3齿,下唇2齿,具刺尖,果时花萼明显增大;花冠白、淡红、淡紫至紫蓝色,长约1cm,外疏被短柔毛及腺点,冠檐二唇形,上唇外反,下唇近圆形,内凹;雄蕊4,内藏,花丝中部以下具髯毛;花柱先端2浅裂,花盘环状。小坚果近球形,褐色,无毛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3000m的草坡、路边、沟边、荒地、疏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解毒消肿。主感冒头痛;风湿痹痛;跌打瘀肿;骨折;外伤出血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蛇卵
- 小对叶草
- 矩圆石韦
- 地星
- 瓮菜癀
- 拟缺香茶菜
- 蕹菜根
- 蜈蚣刺
- 美丽胡枝子花
- 蜈蚣藤
- 合欢花
- 无爷藤
- 腽肭脐
- 蜈蚣草
- 下田菊
- 瓦草
- 蜈蚣藻
- 豌豆
- 无患子皮
- 芜荑酱
- 望月砂
- 无花果叶
- 蒲黄滓
- 望江青
- 榕树
- 光素馨
- 马蹄根
- 石枣
- 草果
- 露水草
- 小朴松实
- 柳叶亚菊蒿
- 雀头血
- 黄瓜皮
- 大浮萍
- 大叶白头翁
- 大叶香荠菜
- 大羽铁角蕨
- 大伸筋草
- 大高良姜
- 当归
- 大叶菜
- 大叶黄杨
- 大青盐
- 大山芝麻
- 大叶地耳根
- 大叶胡枝子
- 大理木香
- 大青草
- 大散血
- 冬瓜藤
- 冬里麻根
- 冬青子
- 单头紫菀根
- 单条草
- 吊兰
- 地八角
- 地核桃
- 长刺卫矛
- 大黑头草
- 小盘木
- 大果巴戟
- 大果琉璃草
- 大理菊
- 对虾
- 大麻叶佩兰
- 小九节铃
- 大唇香科科
- 对叶豆
- 大花美人蕉
- 大葫芦
- 多花野牡丹
- 大叶云实
- 大蕉皮
- 对节树根
- 打米花
- 大泡通叶
- 多蒴曲尾藓
- 对叶散花
- 杜仲叶
- 大毛桐子根
- 大荃麻
- 多苞糙苏
- 地毡草
- 大叶狼豆柴叶
- 对叶油麻根
- 大铁扫把
- 大九节铃
- 戴胜
- 大果卫矛
- 大风子油
- 大乌泡
- 对叶四块瓦
- 大昏头鸡
- 大画眉草
- 断肠草
- 大绿藤
- 大蛇药
- 对叶草
- 回心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