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九节铃
《中华本草》:大九节铃
拼音注音
Dà Jiǔ Jié Línɡ
别名
铜皮铁箍、牛解天麻。
英文名
Root of Womwoodleaf Ampelocissus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艾叶酸蔹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pelocissus artemisiaefolia Planch.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艾叶酸蔹藤 攀援藤本。根串珠状,纺锤形。卷须与叶对生。掌状复叶互生,有叶柄;小叶5,鸟歧状,中间1片大,两侧叶片较小,椭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狭楔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粗锯齿。花杂性,聚伞花序在上部与叶对生;萼片杯状,4-5裂;花瓣4-5,淡绿色;雄蕊4-5;花盘明显;子房2室,花柱短,常有数条纵纹,柱头小。浆果小,具种子2-3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陡崖上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味辛;涩;性微寒;小毒
炮制
切片晒干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解毒敛疮。主骨折;刀枪伤;烧伤;痈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研末,3-6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九节铃
拼音注音
Dà Jiǔ Jié Línɡ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葡萄科植物艾叶酸蔹藤的根。全年可采。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藤本。茎有卷须,与叶对生。根串珠状纺锤形。叶互生,掌状复叶;小叶5枚,叶片椭圆状披针形,两端尖,叶缘有粗锯齿。花为聚伞花序,淡黄绿色。浆果小,有种子1~4粒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陡崖上。
性味
辛涩微麻,微寒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续筋接骨,止血消炎,止痛。治骨折,刀枪伤,烧伤,痈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~2钱。外用:捣敷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九节铃
拼音注音
Dà Jiǔ Jié Línɡ
别名
艾叶酸蔹藤、牛角天麻、铜皮铁箍
来源
葡萄科大九节铃Ampelocissus artemisiaefolia Planch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辛、涩、微麻,微寒。
功能主治
接筋骨,止血消炎,止痛。主治骨折,刀枪伤,烧伤,痈肿。
用法用量
根研末,每次1~2钱,日服2次,白开水送服。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。
注意
孕妇忌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风子油
- 大黑头草
- 对叶四块瓦
- 大叶狼豆柴叶
- 对叶林根
- 对叶草
- 大果巴戟
- 大果琉璃草
- 鹅首马先蒿
- 大蛇药
- 滇高良姜
- 凤尾蕉叶
- 凤尾贯众
- 凤尾猪鬃草
- 滇瑞香
- 分心木
- 灯台树果
- 栗叶
- 伏毛山豆根
- 峨屏草
- 凤尾铁角蕨
- 乌鸡骟
- 灯笼草
- 滇鸡骨常山
- 乌当归
- 峨眉黄芩
- 滇常山
- 滴水珠
- 鹅肠菜
- 凤尾七
- 淡味当药
- 凤仙根
- 滇丁香
- 鹅血
- 匐地风毛菊
- 灯笼泡
- 万年松
- 鹅掌上黄皮
- 大人血七
- 对叶油麻根
- 戴胜
- 打碗花
- 大夜关门
- 大种半边莲
- 大种鹅儿肠
- 多花胡枝子
- 大铁扫把
- 大一箭球
- 大麻漆
- 大叶千斤拔根
- 定心散
- 大叶楠
- 大叶花椒茎叶
- 当归藤
- 大团囊虫草
- 盐蛇
- 大籽蒿
- 大芒萁
- 乌尼参
- 乌龙摆尾
- 峨嵋耳蕨
- 鹅肠草
- 鹅涎
- 滇白芷
- 杜松实
- 鹅腿骨
- 鹅臎
- 峨参
- 滇崖爬藤
- 滇杠柳
- 滇茵陈
- 滇车前
- 灯心草
- 大风子
- 大黄连刺
- 对叶油麻叶
- 大叶花椒
- 大叶金花茶叶
- 打虫果
- 大果榆
- 大活
- 匐地龙
- 乌骨藤
- 灯心草根
- 杜鹃兰
- 毒芹
- 灯笼果
- 滇藁本
- 独叶一枝枪
- 大发散
- 小乌泡根
- 对虾壳
- 大金香炉
- 大飞天蜈蚣
- 大飞扬
- 大马哈鱼籽
- 麻柳果
- 大叶香薷
- 大头茶果
- 大报春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