滇高良姜
《中华本草》:滇高良姜
拼音注音
Diān Gāo Liánɡ Jiānɡ
别名
良姜
出处
滇高良姜始载于《滇南本草》,名良姜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卷二十五芳草类载:“高良姜,滇生者,叶润根肥,破茎生葶,先作红苞,火焰炫目;苞分两层,中吐黄花,亦两长瓣相抱。复突出尖,黄心长半寸许,有黑纹一缕,上缀金黄蕊如半米。另有长须一缕,尖擎小绿珠……故圃中多植之。”根据上述及附图,应为喙花姜 Rhynchanthus beesianus W.W.Smith,而非高良姜Alp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姜科植物喙花姜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ynchanthus beesianus W.W.Sinth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喙花姜,多年生草本,高0.5-1.5m。具肉质、增厚的根茎,须根粗,密被茸毛。茎中部以下被张开的鳞片状鞘。叶片3-6枚;叶柄极短,长约4mm,内面红色;叶舌膜质,长约2mm,鞘部张开,具紫色斑纹;叶片椭圆状长圆形,长15-30cm,宽4.5-9cm,先端短尾状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两面均无毛,干时边缘褐色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10-15cm,直立,有花约12朵,花序柄短;苞片线状被针形,长3-7cm,鲜时红色,平时紫红色,薄膜质,小苞片管状,长约1.5cm;花萼管长2.5-3cm,上部一侧开裂,先端2裂,具2个绿色的小尖头;红冠管长2-4.5cm,红色,上部稍扩大,裂片卵状被针形,长1.5-3cm,直立,上部淡黄色,基部淡红色,无唇瓣及侧生退化雄蕊;花丝突出于花冠之外,舟状,长约4.5cm,基部较阔;花药长6-8mm,花柱线形;子房被短柔毛,长约5mm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-1900m的疏林、灌丛、草地或附生于树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温中开胃。主脘腹胀痛;食滞不化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桐油
- 木馒头
- 蔷薇花
- 骆驼蹄瓣
- 三消草
- 水田碎米荠
- 岩檀香
- 九里香
- 白螺蛳壳
- 杜仲藤
- 小草
- 金钟花
- 蝎子七
- 胡颓子
- 水晶兰
- 赤胫散
- 鱼脑石
- 桑根
- 臭辣树
- 珍珠菜
- 大叶醉鱼草
- 钻地风
- 牛胞衣
- 蕨麻
- 苋实
- 九龙藤
- 桦菌芝
- 猫爪子
- 满树星
- 鸡眼草
- 钩吻
- 石青菜
- 芦子藤
- 木槿子
- 薅田藨根
- 绵萆薢
- 墓头回
- 蛤蟆草
- 竹黄
- 苦碟子
- 铜棒锤
- 过江龙
- 铁线草
- 千里光
- 小倒钩藤
- 土牡蛎
- 薤白
- 黄颡鱼涎
- 山荆子
- 百里香
- 豇豆壳
- 葵花大蓟
- 青酒缸
- 珠子参
- 小红藤
- 朱顶红
- 鸱头
- 刺黄连
- 草本三角枫
- 砗磲
- 鸡爪枝皮
- 长春花
- 蓖麻子
- 穿山龙
- 华南胡椒
- 通天草
- 小柿子叶
- 蚕茧
- 破布草
- 竹叶菜
- 地瓜藤
- 鸡冠草
- 白石脂
- 鲇鱼
- 短柄南蛇藤根
- 阿尔泰扭藿香
- 榆树
- 松球
- 红沙
- 竹鸡
- 翼枝榆
- 无患子皮
- 罗锅底
- 蝴蝶花
- 竹鱼
- 通脉丹
- 花椒根
- 土羌活
- 樟树叶
- 楮头红
- 蕨
- 野马蹄草
- 猪靥
- 虎掌草
- 万寿菊
- 龙胡子
- 银南星
- 鲦鱼
- 向日葵
- 兔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