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腐浆
《中华本草》:豆腐浆
拼音注音
Dòu Fu Jiānɡ
别名
腐浆、豆浆。
英文名
soya-bean milk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(L.)Merr.种子制成的浆汁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cine max(L.) Merr. [Phaseolus max L.]
原形态
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茎粗壮,密生褐色长硬毛。叶柄长,密生黄色长硬毛;托叶小,披针形;三出复叶,顶生小叶菱状卵形,长7-13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,侧生小叶较小,斜卵形;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。总状花序腋生;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,有毛;花萼钏状,萼齿5,披针形,下面1齿最长,均密被白色长柔毛;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较萼长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龙骨瓣镰形;雄蕊10,二体;子房线形,被毛。荚果带状长圆形,略弯,下垂,黄绿色,密生黄色长硬毛。种子2-5颗,黄绿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,长约1cm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全国广泛栽培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肺化痰;润燥通便;利尿解毒。主虚劳咳嗽;痰火哮喘;肺痈;湿热黄疸;血崩;便血;大便秘结;小便淋浊;食物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50-250ml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性考》:清热下气,利便通肠,能止淋浊。2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清咽,祛腻,解盐卤毒。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清肺补胃,润燥化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豆腐浆
拼音注音
Dòu Fu Jiānɡ
别名
豆浆(《秘方集验》)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制法
参见"豆腐"条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药性考》:"味甘微苦,性凉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味甘微咸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补虚润燥,清肺化痰。治虚劳咳嗽,痰火哮喘,便秘,淋浊。
①《药性考》:"清热下气,利便通肠,能止淋浊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清咽,祛腻,解盐卤毒。"
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清肺补胃,润燥化痰。"
复方
①补虚羸:腐浆煮粥禽。(《纲目拾遗》甜浆粥)
②宁嗽补血:豆腐浆,五更冲鸡蛋,白糖点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③治痰火吼喘:饴糖二两,豆腐浆一碗,煮化顿服。(《经验广集》)
④治淋症:六一散冲腐浆食。(《纲目拾遗》)
⑤治脚气肿痛难走者:热豆浆加松香末,捣匀敷。(《秘方集验》)
临床应用
参见"黄大豆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淡豆豉
- 都咸子
- 都咸子树皮
- 胆木
- 莪术
- 钉头果
- 峨嵋耳蕨
- 鹅腿骨
- 灯笼草
- 鹅肠菜
- 峨眉黄芩
- 滴水珠
- 椴叶独活
- 豆瓣香
- 柔软石韦
- 虎头兰
- 泡花子
- 荷莲豆菜
- 秦皮
- 薄荷素油
- 青丝线
- 滇列当
- 滇西风毛菊
- 紫梢花
- 多齿蹄盖蕨
- 皱叶变豆菜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赤茯苓
- 丁公藤
- 天水蚁草
- 牛肋筋
- 峨眉紫金牛
- 鳆鱼
- 野棕
- 一枝黄花
- 老鸦胆叶
- 蝇子草
- 吴茱萸叶
- 骨把
- 干岩矸
- 羊角桃
- 野山楂
- 牛筋草
- 洋地黄
- 云杉球果
- 桔梗
- 紫草茸
- 独叶一枝花
- 益智
- 橘络
- 鸭脚板草
- 红川乌
- 大过路黄
- 矮叶书带蕨
- 芡实叶
- 蟾蜍胆
- 合萌
- 漏斗瓶蕨
- 龙胆地丁
- 落葵
- 磨盘草子
- 杏仁
- 广金钱草
- 辣辣菜
- 冲天果
- 麋脂
- 青杠膏
- 蛇附子
- 蔓荆子
- 秀丽野海棠
- 刺梨根
- 白果根
- 白鹤灵芝
- 十三年花
- 褐带环口螺
- 铜锤草
- 红接骨草
- 梅花
- 蝈蝈
- 臭灵丹
- 茶子饼
- 饿蚂蝗
- 青通草
- 角翅卫矛果
- 云锦杜鹃
- 发痧藤
- 酒饼叶根
- 兰花
- 鹳骨
- 毛叶巴豆
- 黄精
- 牛屎树
- 川芎
- 柞木
- 黄花远志
- 蓼大青叶
- 瓶蕨
- 牛筋刺寄生
- 木槿根
- 翼核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