麋脂
《中华本草》:麋脂
拼音注音
Mí Zhī
别名
官脂、糜膏
英文名
David's deer fat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- Edwards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剥皮,剖腹,取出脂肪,置锅中以小火炼出油,除去油渣,冷去后,装入容器中。
原形态
麋鹿,属于麋与驯鹿之间,大小和欧洲的赤鹿相近,体长约2m,高约1m余。雄者重约200kg,雌者约100kg。尾长约70cm。头似马而非马,角似鹿而非鹿,身似驴而非驴,蹄似牛而非牛,故曰“四不象”。雄者具角,雌者无。角的主枝叉分为前后2枝,前概再分岐成二叉,后枝长而直,不再分叉。四肢粗大,主蹄宽大能分开,侧蹄显着。毛色淡褐,背部稍浓,腹部较浅,鼻孔上方有一白色斜纹。冬季毛长而蓬,显棕赤色,幼兽有白色斑点,生后3月始消失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食物主要为草及水生植物。资源分布:本种属我国特产种,清代已饲养于北京南苑,无野生,后被运至英国,我国绝迹。80年代末期由英国政府归还于我国,现饲养于北京和江苏两地,为国家一给保持动物。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。每年两次换角,夏角6-7月生长,11-12月脱落,此后生出1对冬角,翌年3月后落角。
性味
味甘;辛;性温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通血脉;祛风寒;润皮肤;解毒。主风寒温痹;四肢拘缓;头面风肿;痈疽恶习高分子;面生疮疱
用法用量
内服:烊化冲,适量。外用:适量,涂敷;或入面脂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畏大黄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痈肿,恶疮,死肌,寒风湿痹,四肢拘缓不收,风头肿气,通胰理。2.《别录》:柔皮肤。3.《饮膳正要》:通血脉,润泽皮肤。4.《医学入门》:面生疱疮,涂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麋脂
拼音注音
Mí Zhī
别名
官脂(《本经》),麋膏(《周礼》郑玄注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脂肪。
性味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温。"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功能主治
通血脉,润皮肤。治风寒湿痹,恶疮痈肿。
①《本经》:"主痈肿,恶疮,死肌,寒风湿痹,四肢拘缓不收,风头肿气,通腠理。"
②《别录》:"柔皮肤。"
③《饮膳正要》:"通血脉,润泽皮肤。"
④《医学入门》:"面生疱疮,涂之。"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畏大黄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菵米
- 蛎菜
- 地椒
- 地肤子
- 豨莶
- 菱壳
- 蓝树
- 地枇杷
- 瓠子子
- 胡子七
- 藜茎
- 莲子
- 胡椒
- 辛参
- 地丁
- 荩草
- 胡麻叶
- 血参
- 菱蒂
- 粳米
- 龙脷叶
- 下草
- 血榧
- 礁膜
- 夏丸
- 节瓜
- 胡杨
- 蓝实
- 蒌油
- 地苏木
- 九子连环草
- 地龙
- 行夜
- 菱叶
- 胡葱
- 芥菜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落花生枝叶
- 胶质鼠尾草
- 西南金刚藤
- 聚花风铃草
- 西藏凤仙花
- 西藏土连翘
- 绢毛木姜子
- 锈毛白枪杆
- 裸茎千里光
- 劲直酢浆草
- 萝芙木
- 裂叶双盖蕨
- 西南小阴地蕨
- 莲生桂子花
- 灰藋
- 地耳草
- 海蛤壳
- 萝藦子
- 吊兰
- 胡荽子
- 蓼螺
- 血党
- 芨芨草
- 剪草
- 胡颓子
- 莙荙子
- 西河柳
- 地骷髅
- 莲花
- 蒺藜根
- 地浆
- 地柏叶
- 仙茅
- 卷丹
- 血苋
- 西瓜皮
- 獾肉
- 猴闼子
- 胡麻花
- 假蒟子
- 胡桃叶
- 狐肠
- 蚬肉
- 碱花
- 胡麻仁
- 茭白
- 菊花叶
- 蓼实
- 地梅子
- 海鳝
- 聚头蓟
- 喜树叶
- 假蒟叶
- 象皮
- 菱粉
- 向天蜈蚣
- 环草
- 江篱
- 荚蒾子
- 莱菔叶
- 蟹爪
- 地核桃
- 地锦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