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河柳
《中国药典》:西河柳
拼音注音
Xī Hé Liǔ
别名
怪柳、赤怪柳、山川柳、三春柳、西湖柳、红筋柳
英文名
CACUMEN TAMARICIS
来源
本品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. 的干燥细嫩枝叶。夏季花未开时采收,阴干。
形状
本品茎枝呈细圆柱形,直径0.5~1.5mm。表面灰绿色,有多数互生的鳞片状小叶。质脆,易折断。稍粗的枝表面红褐色,叶片常脱落而残留突起的叶基,断面黄白色,中心有髓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、辛,平。
炮制
除去老枝及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晒干。
归经
归心、肺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
散风,解表,透疹。用于麻疹不透,风湿痹痛。
用法用量
3~6g。外用适量,煎汤擦洗。
贮藏
置干燥处。
备注
(1)治疗麻疹初起,透发不畅,临床常与薄荷、蝉衣、升麻等配合应用。不论内服、外用均可应用。
(2)澄柽柳始载于《开宝本草》,仅说性味甘咸温,并未说明它有透疹作用;明清以后本草书中多说性味甘平或甘咸平,并说能治“痧疹热毒”,可见它的药性是偏凉性的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西河柳
拼音注音
Xī Hé Liǔ
别名
山川柳、三春柳、西湖柳、赤柽柳
英文名
Chinese Tamarisk Twing
来源
为柽柳科植物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.的细嫩枝叶。5~6月割剪嫩枝叶,阴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枝密生,绿色或带红色,细长,常下垂。叶互生,极小,鳞片状,卵状三角形,顶端渐尖,基部鞘状抱茎,无柄。总状花序集为疏散的圆锥花序;花小,白色至粉红色,苞片三角状;萼片5;花瓣5,花丝较花冠长,花盘10或5裂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3。蒴果小。种子先端有丛毛。花期4~9月,果期8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湿润砂碱地及河岸冲积地。多栽培。主产河北、河南;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。
化学成分
含树脂、槲皮素-甲醚(quercetin-monomethylether)鞣质、水杨甙(salicin)。
功能主治
散风,解毒,透疹。用于麻疹不透、风湿痹痛。
备注
同属植物[b]华北柽柳[/b]T.juniperina Bge.及[b]五蕊柽柳[/b]T.pentandra (Desv.)Pall.的细嫩枝叶,亦供药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线叶蚤缀根
- 桄榔子
- 木鳖子
- 山大刀根
- 罗汉松实
- 旋覆花根
- 仙环小皮伞
- 野木瓜
- 西藏酸模
- 水麦冬
- 菱蒂
- 番木瓜叶
- 闽粤千里光
- 树五加
- 红杉皮
- 刀口药
- 细叶桉叶
- 小青杨
- 石螃蟹
- 大叶花椒茎叶
- 新木姜子
- 山柑算盘子
- 四轮香
- 狐肉
- 楼梯草根
- 打碗花
- 华南皂荚
- 楠木皮
- 柠鸡儿果
- 搜山虎
- 倒吊笔
- 儿茶
- 芒气笋子
- 红田乌草
- 美汉草
- 黄荆子
- 南板蓝根
- 狗狗秧
- 兜冠黄共享
- 芦叶
- 山楂叶
- 山毛藓
- 灰锤
- 杏李
- 佛手
- 山砂姜
- 天水蚁草
- 稗根苗
- 檫树
- 双肾参
- 土马鬃
- 小金樱
- 李
- 女贞皮
- 海螵蛸
- 石栗子
- 马尔康水黄连
- 黄茄花
- 广藤根
- 石凉伞
- 南蛇竻根
- 灯笼花
- 旋柄茄
- 红皮云杉
- 鲎肉
- 木竹子皮
- 华千金藤
- 沙生风毛菊
- 光头稗子
- 蚬肉
- 西南金刚藤
- 槲实仁
- 桦树皮
- 蜡瓣花根
- 鰕虎鱼
- 分筋草
- 羊角藤叶
- 椰子壳
- 土附
- 实葫芦根
- 杧果叶
- 茅膏菜根
- 新疆藜芦
- 五香草
- 干檀香叶
- 滇白药子
- 乌苏里黄芩
- 山竹子
- 山药藤
- 华卫矛
- 山杜仲
- 红色新月蕨
- 蒙自草胡椒
- 白饭树
- 水红花子
- 玫瑰花
- 猫爪子
- 豆瓣绿
- 海铁树
- 漆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