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边翠
《中华本草》:银边翠
拼音注音
Yín Biān Cuì
别名
高山积雪。
英文名
Snow-On-The-Mountain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银边翠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phorbia marginata Pursh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银边翠 一年生草本,高约70cm。全株被柔毛或无毛。茎直立,叉状分枝。叶卵形至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约2cm;下部叶互生,绿色,顶端的叶轮生,边缘白色或全部白色。杯状花序多生于分枝上部的叶腋处,总苞林状,密被短柔毛,顶端4裂,裂片间有漏斗状的腺体4,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;子房3室,密被短柔毛;花柱3,先端2裂。蒴果扁球形,直径5-6mm,密被白色短柔毛;种子椭圆状或近卵状,长约4mm,宽近3mm,表面有稀疏的疣状突起,熟时灰黑色。花期6-9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公园及庭园中均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长70cm,全株被柔毛或无毛。茎叉状分枝。叶卵形至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约2cm,下部的叶互生,绿色,顶端的叶轮生,边缘白色或全部白色。杯状花序生于分枝上部的叶腋处,总苞杯状,密被短柔毛,先端4裂,裂片间有漏斗状的腺体4,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。蒴果扁球形,直径5-6mm,密被白色短柔毛;种子椭圆形或近卵形,长约4mm,宽近3mm,表面有稀疏的疣状突起,熟时灰黑色。
性味
辛;微寒;有毒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消肿拔毒。主月经不调;跌打损伤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敷。外用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有毒。有拔毒消肿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松花粉
- 灯笼草
- 灯笼花
- 灯笼泡
- 灯笼果
- 松叶防风花
- 瓣蕊唐松草
- 椆树桑寄生
- 棕叶七
- 紫荆丫
- 羊耳菊
- 白千层皮
- 树五加
- 棒棒木
- 獐牙菜
- 猪獠参
- 血见愁老鹳草
- 马先蒿
- 斑点虎耳草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紫背天葵草
- 西南山茶
- 波罗蜜树液
- 斑鸠占叶
- 西藏鸡爪草
- 羊角拗子
- 老鼠脚迹
- 白垩铁线蕨
- 水丁香
- 独叶一枝枪
- 绿萼水珠草
- 白地牛
- 紫叶秋海棠
- 北豆根
- 西藏点地梅
- 锈叶野牡丹
- 艳山姜
- 紫茎棱子芹
- 白犁头草
- 滨海前胡
- 西南槐树
- 杜鹃花果实
- 西藏花椒
- 紫背黄芩
- 滇南寄生
- 白扁豆皮
- 西南鹅掌柴
- 羽叶山蚂蝗
- 羊角纽花
- 羊角藤
- 西伯利亚蓼
- 紫背金盘草
- 罗裙带根
- 西南水芹
- 泡囊草根
- 白云花根
- 锈毛络石
- 斑叶紫金牛
- 西南文殊兰
- 断肠草
- 普陀南星
- 滇池海棠
- 披散糖芥
- 羊蹄暗消
- 膜缘木香
- 紫花一炷香
- 白八角莲
- 罗汉果根
- 杜鹃花根
- 波缘假瘤蕨
- 羊踯躅根
- 西藏角蒿
- 羊屎条花
- 披针叶卫矛
- 白托柄菇
- 白云瓜花
- 白叶花柴
- 白对节子叶
- 白丁香
- 老枪谷子
- 披针叶毛茛
- 罗甸沟瓣
- 婆罗门皂荚
- 老虎俐根皮
- 羽叶丁香
- 莠狗尾草
- 白头翁花
- 老鸦花藤
- 树头芭蕉
- 滇竹根七
- 排钱草根
- 紫花鱼灯草
- 斑花杓兰
- 老枪谷叶
- 老枪谷根
- 西藏马先蒿
- 紫云英马蓝
- 西伯利亚青兰
- 水八角莲
- 滇白芷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