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叶风毛菊
《中华本草》:心叶风毛菊
拼音注音
Xīn Yè Fēnɡ Máo Jú
别名
山芍药、马蹄细辛、水葫芦、山牛蒡
出处
本品以山芍药之名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卷九,谓:"山芍药生建昌。丛生绿茎,高三四尺。大叶如马蹄而尖,甚长,深齿粗纹,面深绿,背淡青。秋深开紫花,瓣尖如针,端有须,绿跗如刺,密攒而上,上医以根、叶治风寒。"所附图:叶互生;叶片类心形,先端长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具锐锯齿,类似掌状网脉;叶柄长,基部扩大。头状花序,伞房状排列;总苞苞片多层,先端长尖。植物形态酷似现在使用的心叶风毛菊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心叶风毛菊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ssurea cordifolia Hems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心叶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70-100cm。根状茎木质;地上茎光滑。基生叶在花期常枯萎;茎生叶互生,叶柄长达15cm,基部扩大抱茎;下部叶大,圆心形,长宽各约10-18cm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,边缘粗锯齿,上面被粗柔毛,下面无毛;上部叶渐小,卵形,无柄。头状花序,直径2.5cm,排成伞房状;总苞宽钟状,长1.5-2.5cm,总苞片先端常反折,边缘具睫毛;和状小花粉紫色,长14-15mm。总苞片先端常反折,边缘具睫毛;管状小花粉紫色,长14-15mm。蒴果圆柱状,长14-15mm,冠毛白色,外层糙毛状,易落,内层羽毛状。花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比划有或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;散寒;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泡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柘木
- 滇绣球
- 雪上一枝蒿
- 三加皮
- 臭茉莉叶
- 两头尖
- 遍地金
- 刺楸
- 七里香
- 海仙人掌
- 剑麻
- 长叶丹参
- 臭油果
- 蛤壳
- 铁灯兔耳风
- 肿节风
- 灯笼果
- 骆驼黄
- 山樱桃
- 野鸡脑
- 大豆黄卷
- 山高粱
- 青蒿
- 新疆一支蒿
- 茴香虫
- 地乌
- 牛肝菌
- 海底柏
- 乌蔹莓
- 鲎壳
- 山羊肝
- 椒蒿
- 黄多孔菌
- 瓮菜癀
- 柔软石韦
- 九眼独活
- 锈毛络石
- 芜荑
- 驴耳朵草
- 乌鸦
- 五叶薯
- 蒙莸
- 扭肚藤
- 野火绳
- 铁树
- 岩乌头
- 岗梅
- 大脚菇
- 满树星
- 霹水草
- 野鸡草
- 大青盐
- 野冬菊
- 刺叶苏铁
- 通天蜡烛
- 牛奶树子
- 小罗伞
- 黄水藨叶
- 紫苏梗
- 铁扇子
- 山柑算盘子
- 大高良姜
- 臭梧桐花
- 龙须眼子菜
- 粗黄草
- 羽裂星蕨
- 松木皮
- 合欢花
- 杏仁
- 竹节七
- 美商陆子
- 紫花堇菜
- 合血香
- 钗子股
- 腐巴
- 梧桐根
- 铁
- 翁波
- 匍伏堇
- 无毛南蛇藤
- 仰天钟
- 高寒露珠草
- 河豚子
- 玄精石
- 菊苣
- 云支花
- 老枪谷子
- 癞皮根
- 滇南鸟足兰
- 合欢皮
- 紫花苣苔
- 栲栗
- 儿茶
- 牛胆参
- 刺苞南蛇藤
- 九仙草
- 灯油藤子
- 水飞蓟
- 涩草
- 茅栗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