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黑管菌
《中华本草》:亚黑管菌
拼音注音
Yà Hēi Guǎn Jū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真菌烟色烟管菌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jerkandera fumosa(Pers.ex Fr.)Karst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采摘后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子实体一年生,平伏贴生至平伏而反卷,常上下叠生并左右连生。菌盖半圆形至贝壳形或扁扇形,(2-7)cm×(3-9)cm,厚4-10mm;盖面淡灰色至淡黄色,有灰色与黄褐色的绒毛相间排列形成的同心环纹,近基部生有小疣;盖缘薄、锐,全缘,波状,淡褐色至黑色。管口面近白色至灰白色或灰褐色,擦后变为黑色;管口近圆形至多角形,每1mm间3-5个,管壁厚,全缘。菌肉白色至材白色,软木栓质,干后成木栓质,厚2-6mm。在菌管与菌肉之间有一层明显的暗褐色分界线。孢子椭圆形至近圆形,无色,光滑,(5-7)μm×(2.5-4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阔叶树的枯立木、倒木及枯枝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青海、江苏、福建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子实体无柄。菌盖贝壳形或扁扇形,长径3-9cm,短径2-7cm,厚2-10mm。表面赭石色、类白色、淡黄色或淡灰色,具细微绒毛,同心环节不明显,边缘薄,波状。管口面类白色或黑褐色,管口多角形,每1mm间3-5个。木栓质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微涩;平
功能主治
抗癌。主子宫癌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开水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亚黑管菌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亚黑管菌Bjerkandera fumosa (Pers. ex Fr.) Karst.,以子实体入药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阔叶树的倒木上。
功能主治
治子宫颈癌。
用法用量
切成饮片,饭后熬煎或开水冲浸服用(只服浸出液),每2个为1个疗程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榆花
- 油棕根
- 浙贝母
- 胡桃青皮
- 花木通
- 红黑二丸
- 上山龙
- 鹿草
- 胡葱
- 墨旱莲
- 岩凤尾蕨
- 樱桃水
- 海白石
- 胡颓子根
- 阔叶赤车使者
- 油柑虫节
- 油茶
- 仰天钟根
- 蚤休
- 油茶叶
- 秋葡萄茎
- 皂荚根皮
- 醋林子
- 海金沙根
- 海红豆
- 勒管草
- 满山白
- 青琅玕
- 红萆薢
- 胡桃枝
- 红鸡踢香
- 野牡丹根
- 马骝卵
- 兰香草
- 枣树根
- 麦角
- 大花活血丹
- 牛心补
- 蓝花子
- 臭黄荆根
- 山马兰
- 木瓜核
- 狗牙根
- 八月札
- 鄂西天胡荽
- 羚羊肉
- 旱芹
- 跌打老
- 蓝叶棵
- 回回蒜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雀瓮
- 澄茄子
- 秦岭冷杉
- 千里马
- 家独行菜
- 岩山枝
- 扇叶人字果
- 牛耳枫根
- 文蛤肉
- 藤本夜关门
- 苕叶细辛
- 盾叶薯蓣
- 菊芋
- 鸭公青
- 千叶独活根
- 蔷薇叶
- 紫香薷
- 隆萼当归根
- 香排草
- 铜锤草根
- 海莲果
- 荜澄茄
- 黑皮跌打
- 西藏鸡爪草花
- 川乌头
- 珠子参
- 土牡蛎
- 獐牙菜
- 野辣烟
- 茜草
- 野芝麻根
- 山桂花
- 黄杨叶
- 扶桑花
- 莸叶醉鱼草
- 天香炉
- 橄榄
- 伏毛山豆根
- 槐花
- 绢毛菊
- 金花菜
- 披针叶兔耳风
- 无花果
- 木通根
- 苍蝇草
- 天目木姜子
- 炙红芪
- 猕猴桃根
- 卷毛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