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牡蛎
《中华本草》:土牡蛎
拼音注音
Tǔ Mǔ Lì
英文名
Local oyster shell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蚌科动物圆顶珠蚌的贝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nio douglasiae(Gray)采收和储藏:冬季水枯时,于河滩沙坝上收集的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圆顶珠蚌,贝壳不大,外形呈长椭圆形,长度为高度的2倍强。前部钝圆,后部伸长,末端稍窄扁。壳面生长线粗大,呈同心圆状。铰合部发灰,左壳有2个拟主齿和2个长侧齿,拟主齿一个向前伸,一个在壳顶下方;右壳有2个拟主齿和1个长大侧齿,在前方的拟主齿极小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湖泊、河流及池塘内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中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四川等地。
形状
贝壳呈半椭圆形或船形,因久为河水冲击及泥水覆盖,多显枯松状态。壳片沉重厚实,腹面边缘较薄,顶部较厚。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,角质层多已剥落,呈粉灰状,剥落处显出银白色的内层。角质层质地较光滑,并有较细的环纹;内表面亦银白色,有光泽,附有白色粉霜,细致,易粘手。质坚硬,击碎后,断面起层。嗅之微似石灰气味。以色白、壳厚实、沉重、表面带粉灰和有光泽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贝壳含碳酸钙。
性味
味咸;涩;性微寒
炮制
去净泥沙,打碎,生用,或煅后研成粉末用。其粉在四川亦称为蛤粉。
功能主治
收敛固涩;散结清热。主盗汗自汗遗精;崩漏;带下;虚热外浮;头晕烦热;瘰疬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;或煅后研末;或入丸、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土牡蛎
拼音注音
Tǔ Mǔ Lì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蚌科动物川南珠蚌的沉积贝壳。冬季水枯时,在河滩沙坝上收集,洗净泥沙,晒干。
原形态
贝壳2片,同形,呈长椭圆形,长约16厘米,高约7厘米,前部短圆,后部伸长;壳顶部大,位于壳的前部。壳层很厚,背缘达1厘米,前缘约5毫米。壳面棕褐色,环状的生长线密集,壳内壁珍珠层银白色,有光泽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江河、湖泊中。分布四川一带。产于四川。
形状
贝壳呈半椭圆形或船形,因久为河水冲击及泥水覆盖,多显枯松状态。壳片沉重厚实,腹面边缘较薄,顶部较厚。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,角质层多已剥落,呈粉灰状,剥落处显出银白色的内层。角质层质地较光滑;并有较细的环纹;内表面亦银白色,有光泽,附有白色粉霜,细致,易粘手。质坚硬,击碎后,断面起层。嗅之微似石灰气味。以色白、壳厚实,沉重、表面带粉灰和有光泽者为佳。
性味
咸涩,微寒,无毒。
炮制
去净泥沙,打碎,生用,或煅后研成粉末用,其粉在四川亦称为"蛤粉"。
归经
入肝、肾二经。
功能主治
固精敛汗,散结软坚。治盗汗遗精,红崩白带,瘰疬结核,虚热外浮,头晕烦躁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6钱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虚寒肿弱者忌服。
复方
①治阴虚阳亢,烦躁头晕,虚热外浮及盗汗遗精:土牡蛎、龙骨。煎汤服。
②治赤白带下:土牡蛎、山药、龙骨、海螵蛸、茜草。研末为丸服。(清带丸)
③治瘰疬结核:土牡蛎、贝母、夏枯草、玄参。研末为丸服。(消核丸)
④治自汗不止:土牡蛎、黄芪、麻黄根、浮麦。研末为散服。(牡蛎散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枇杷核
- 牛耳草
- 石榕
- 斑叶兰根
- 海莲叶
- 朝鲜当归
- 可爱花
- 痄腮树
- 大白顶草
- 小一口血
- 乔木刺桐
- 小野鸡尾
- 桃枝
- 巴豆油
- 金耳环
- 车前状垂头菊
- 小青藤
- 黄瘤孢
- 熊脂
- 大蝎子草
- 环维黄杨星D
- 膜蕨囊瓣芹
- 酱瓜
- 地枇杷
- 升登
- 川谷根
- 野荞麦
- 野决明
- 大毛红花
- 阳桃根
- 蝴蝶藤
- 骆驼蹄瓣
- 花酸苔
- 棱枝槲寄生
- 浙江七叶树
- 贴骨散
- 小灰包
- 茄蒂
- 金银花
- 山白蜡条
- 青海鸢尾子
- 梧桐
- 桂竹香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九龙根
- 蔓荆子
- 决明子
- 海桑
- 火焰兰
- 榆树
- 三叶莲
- 蛇胆草
- 寒莓叶
- 栝楼皮
- 黄草乌
- 鼻烟
- 野苋子
- 鷃
- 倒触伞
- 刺萼悬钩子
- 马骨
- 松木皮
- 香蒲
- 海南三七
- 大红袍
- 白朱砂莲
- 葫芦巴
- 秋牡丹根
- 二裂叶委陵菜
- 刺叶苏铁
- 无患树皮
- 黄花獐牙菜
- 博落回
- 黄泡果
- 水芦荻根
- 海萝
- 胆木
- 红石耳
- 紫背金盘草
- 大田基黄
- 水飞蓟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五叶藤
- 牛肋巴
- 生漆
- 文蛤
- 野鸡草
- 满天星
- 白松塔
- 莲须
- 羊毛绒球蟹
- 横经席叶
- 青黛
- 杉木根
- 土牡蛎
- 鹅骨梢
- 茅草箭
- 鹰不泊薳
- 海蟑螂
- 银白杨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