杉木根
《中华本草》:杉木根
拼音注音
Shā Mù Gēn
别名
杉树根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杉科植物杉木的根和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nninghamia lanceolata(Lamb.)Hook.[Pinus lanceolata Lam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胸围达2.5-3m。幼树树冠尖塔形,大树树冠圆锥形。树皮灰褐色,裂成长条片脱落。大枝平展,小枝近对生或轮生。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,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,条状披针形,革质,微弯,坚硬,长2-6cm,边缘有细齿,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、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。雌雄同株;雄球花圆锥状,簇生枝顶;雌球花单生或2-4个集生枝顶,卵圆形,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,珠鳞先端3裂,腹面具3胚珠。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,长2.5-5m,径3-4cm,苞鳞三角状宽卵形,宿存。种子长卵形,扁平,长6-8mm,宽约5mm,暗褐色,两侧有窄翅。花期4月,球果10月下旬成熟。
生境分布
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。
化学成分
含游离氨基酸,甾体化合物,脂肪酸和维生素C。
性味
辛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;行气止痛;理伤接骨。主风湿痹痛;胃痛;疝气痛;淋病;白带;血瘀崩漏;痔疮;骨折;脱臼;刀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烧存性,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四川中药志》:无寒邪冷气者忌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五淋,气痛,心腹胀肿,气喘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疝气痛,霍乱转筋,及敷金疮、疥癣。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利尿,治白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杉木根
拼音注音
Shā Mù Gēn
别名
杉树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杉科植物杉的根皮。全年可采,剥取根皮,晒干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辛,性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淋病,疝气,痧秽腹痛转筋,关节炎,跌打损伤,疥癣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;"治五淋,气痛,心腹胀肿,气喘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疝气痛,霍乱转筋,及敷金疮、疥癣。"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利尿,治白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注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无寒邪冷气者忌用。"
复方
治关节炎,跌打损伤:杉根皮(鲜)适量,白酒少许。捣烂外敷。(《江西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枝崖爬藤
- 乌龙摆尾
- 黑大豆皮
- 毛赤车
- 黄羊肉
- 盐蛇
- 毛大丁草
- 黑血藤
- 虎头蕉
- 茖葱
- 土连翘
- 黑蒴
- 毛果算盘子
- 黄锁梅根
- 马铃根
- 裸茎金腰子
- 马肝
- 鮸鱼
- 黄颔蛇头
- 麋肉
- 南木香
- 麻柳果
- 马鞭石斛
- 南沙参
- 卷柏
- 假蓝靛
- 黑骨蕨
- 山蒿
- 麻母
- 黄金菊根
- 蒙花皮
- 墨旱莲
- 卷毛耳草
- 杉寄生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山蟹
- 具苞水柏枝
- 毛叶白粉藤
- 马鞍藤
- 黄鳝藤根
- 马耳草
- 黄泡果
- 三枝枪
- 藏三七
- 黄果茄
- 穿破石
- 蝴蝶藤
- 黑鸫
- 南方红豆杉
- 黄裙竹荪
- 牡丹藤
- 毛瓣绿绒蒿
- 小岩白菜
- 美脉藁本
- 蟹爪兰
- 小无心菜
- 刺齿凤尾蕨
- 铃兰
- 姬蕨
- 金缕半枫荷
- 樱桃叶
- 赶风柴
- 枯萝卜
- 草木灰
- 野烟
- 线叶金鸡菊
- 倒吊笔叶
- 陈仓米
- 纤枝山柑
- 芨芨草
- 水仙花
- 水红木叶
- 松树皮
- 狭穗鹭兰
- 水红木花
- 小蜡树
- 西瓜霜
- 实葫芦
- 小鹭鸶兰
- 象骨
- 山丹花
- 细叶谷木
- 四川澄茄子
- 圣罗勒
- 小血光藤
- 山橙叶
- 隔山香
- 广州山柑
- 小蓟
- 菩提树皮
- 水牛角浓缩粉
- 细叶野牡丹
- 亮光菜
- 小血藤叶
- 山佩兰
- 小蕨萁
- 猩猩花
- 小药木
- 山大烟
- 狐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