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药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升药底
拼音注音
Shēnɡ Yào Dǐ
别名
灵药渣、红粉底
英文名
Residue of after making mercuric oxide is made of in a simple and easy method
出处
出自《药材资料汇编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炼制升药后留在锅底的残渣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
生境分布
主产于河北、天津、湖北武汉、湖南湘潭、江苏镇江;其他地区亦可制造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厚片状,通常直径3-7cm,厚0.3-0.7cm。白色至淡黄色;条痕白色,微带黄色调。一面较平坦或具极细小也,另一面粗糙或呈蜂窝状。质硬脆,可折断,断面多数为淡黄色,有的散有红色点或线。气微臭。以厚片状、淡黄色、纯净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主要含硫酸汞(HgSO4),硝酸汞[Hg(NO3)2],硫酸钾(K2SO4),氧化铝(Al2O3),亚硝酸钾(KNO2)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杀虫止痒;收湿生肌。主疥癣;湿疹;黄水疮
用法用量
外用:研末调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治疥癣。2.《中药志》:用于疥疮,能杀虫止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升药底
拼音注音
Shēnɡ Yào Dǐ
别名
红粉底
来源
为加工升药时锅底所留的残渣。
生境分布
河北、北京、江苏、上海、湖北、湖南。
功能主治
化腐生肌。主治皮肤溃烂,压伤,碰伤,破流脓血,久不收敛。
用法用量
外用。
注意
本品有毒,均作外用,不可内服。
备注
主要原料为水银、火硝、明矾各等量或水银13两,火硝8两,明矾10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升药底
拼音注音
Shēnɡ Yào Dǐ
出处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
来源
为炼制升药后留在锅底的残渣。
形状
为不规则的板块状,多数一面平坦,一面呈蜂窝状,全体呈乳白色至淡黄色,厚约1厘米。质硬而脆。气微臭。以淡黄色、块状、纯净者佳。
功能主治
①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治疥癣。"
②《中药志》:"用于疥疮,能杀虫止痒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研末调涂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叶铜钱草
- 三叶鬼针草
- 土贝母
- 伸筋草
- 紫萝兰
- 楝叶
- 土黄芩
- 抓地虎
- 夜吹箫
- 对叶百部
- 大白顶草
- 地血香
- 家独行菜
- 大叶楠
- 白鬼笔
- 羊耳蒜
- 野黄瓜
- 番荔枝叶
- 迭裂黄堇
- 虎睛
- 黄荆
- 莨菪
- 李
- 香雪兰
- 粤万年青
- 地皮消
- 斑鸠占
- 野薴麻
- 腰骨藤
- 乌梢蛇
- 川乌
- 岩豆藤根
- 豇豆根
- 紫花景天
- 尖连蕊茶根
- 条裂山莴苣
- 角翅卫矛果
- 地茄子
- 美人蕉根
- 大块瓦
- 腊梅
- 缠竹黄
- 栲栗叶
- 牛胆参
- 地肤苗
- 鲫鱼藤
- 秘鲁香胶
- 秋海棠果
- 柳叶亚菊蒿
- 鹿胎
- 白螺蛳壳
- 藏青杠
- 光板猫叶草
- 茄根
- 鹿筋
- 冲天伞
- 雷公连
- 橘络
- 石梓
- 椰子油
- 蒲蒻
- 蓬子菜
- 波罗蜜核中仁
- 假大薯
- 半蒴苣苔
- 艾纳香
- 灰凤梨
- 对节叶根
- 冰凉花
- 韭根
- 枫香树根
- 黄接骨丹
- 巴戟天
- 金钮扣
- 灰藋
- 砖子苗
- 大蝎子草
- 白苏
- 海蜇皮
- 甜瓜花
- 石头菜
- 槲实仁
- 南天竹梗
- 小金钱草
- 车桑子根
- 莕菜
- 绿珊瑚
- 脓见愁根
- 鳖甲
- 鬼笔
- 接筋草
- 白枪杆根
- 香果树
- 野马肉
- 罗汉松根皮
- 大山黧豆
- 番红花
- 干蕨鸡
- 丝瓜花
- 牛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