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笔
《中华本草》:鬼笔
拼音注音
Guǐ Bǐ
别名
朝生暮落花、狗溺台、蛇卵蛋、狗鞭参、蛇头菌
出处
出自《本草观目拾遗》:朝生暮落花,生粪秽处,头如笔,紫色,朝生暮死。菌从地出者,皆主疮疥,牛粪上黑菌尤佳。更有烧作灰地,经秋雨生菌重台,名仙人帽,大主血。《纲目》:鬼笔,此亦鬼盖之类而无伞者,红紫松虚,如花之状,故得花名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鬼笔科真菌红鬼笔的子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allus rubicundus (Bosc.)F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子实体高6-20cm,幼期包于白色的肉质膜内。菌盖钟形,高1.5-3.3cm,宽1-1.5cm,顶端平截,中央有一穿孔,外表具网络和凹巢。表面覆盖以青褐色、粘而有臭气的孢体,菌柄圆柱状,橘红色,向下色渐淡,中空,海绵质。孢子椭圆形,透明,(4-4.5)μm×2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竹林或混交林地、路边或田野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南及辽宁、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寒;有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生肌。主恶疮;痛疸;喉痹;刀伤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外用;适量,研末敷或香油调涂。
注意
本品有毒,禁服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恶疮、疽、NI、疥、痈、蚁瘘等,并日干,末,和油涂之。2.《纲目》:研末,敷下疳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鬼笔
拼音注音
Guǐ Bǐ
别名
朝生暮落花、狗溺台(《本草拾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鬼笔科植物细皱鬼笔的子实体。
原形态
子实体发生之初,为卵圆形,长径约2厘米,白色柔软,有弹力,内部发达时,则外皮破裂,抽出条柄,高10~15厘米。全体极软,头部的菌盖呈钟状,朱红色,有细微的皱纹,表面有粘液,发恶臭;柄的上部淡红色,下半部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竹林等阴湿地处。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恶疮、疽、匿、疥、痈、蚁瘘等,并日干,末,和油涂之。"
②《纲目》:"研末,敷下疳疮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将军
- 水茄冬叶
- 水凤仙
- 密褶红菇
- 水榕木根
- 五倍子内虫
- 水茄冬子
- 小红袍
- 水红袍
- 小红人
- 吴萸叶五加
- 小金挖耳
- 五月霜
- 石南
- 石参
- 葛粉
- 石链子
- 石楠叶
- 省藤
- 石斛露
- 乌脚枪
- 甘西鼠尾
- 茯神
- 崇澍蕨
- 翡翠
- 茯苓
- 铁仔
- 鸡头
- 马草
- 瓦韦
- 广东金钱草
- 鸡血
- 午香草
- 小花清风藤
- 五色梅花
- 广西十大功劳
- 密枝问荆
- 川滇大黄土
- 沉香曲
- 楮叶
- 水牛角浓缩粉
- 冥楂
- 小石韦
- 栝楼子
- 水折耳
- 水芋
- 水接骨丹
- 水案板
- 水榆果
- 水晶花
- 甘木通
- 鳗鲡
- 桃叶
- 麻花
- 帽兰
- 真藓
- 菊苣
- 锡
- 血竭
- 蟹
- 继木[檵木]
- 地乌
- 蒺藜
- 菊芋
- 蜥蜴
- 多头风轮菜
- 地榆
- 菱
- 稷米
- 藜芦
- 大山黧豆
- 环维黄杨星D
- 菱叶山蚂蝗
- 剑叶铁角蕨
- 蓝桉
- 裂蹄
- 海马
- 赖草
- 假蒟
- 蓝茶
- 海鲶
- 地胆
- 喜树
- 狐肝
- 白花夏枯草
- 地沙
- 莱菔
- 葎草
- 西桦
- 椴叶独活
- 地笋
- 胡荽
- 地柏
- 西瓜
- 灰蓟
- 地瓜
- 蕗蕨
- 地菍
- 地柑
- 菊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