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漆树叶
《*辞典》:野漆树叶
拼音注音
Yě Qī Shù Yè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漆树科植物野漆树的叶。
原形态
野漆树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又名:染山红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山漆、漆柴、毛叶漆。
落叶乔木,高可达10米。嫩枝和冬芽具棕黄色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;小叶7~13,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4~10厘米,宽2~3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偏斜,圆形以至阔楔形,全缘,上面疏生柔毛或近于光滑,下面有黄柔毛,侧脉18~25对显着;叶柄短,有毛。圆锥花序侧生;序梗密生棕黄色毛;花细小,黄色;雌雄异株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;萼5裂;花瓣5;雄蕊5,在雌花中不完全;子房无柄,上位,1室,花柱3。核果偏斜而扁,宽大于高,横径约8毫米,淡棕黄色,光滑无毛。花期5~6月。果熟期9~10月。
本植物的根(野漆树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野漆树甙。枝含非瑟素、黄颜木素。种子含脂肪油。
药理作用
非瑟素有解痉作用,在小鼠小肠标本上,它对抗乙酰胆碱的致痉作用为罂粟碱的166%。
性味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辛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蛔虫病,创伤出血,胼胝。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破血通经,消积杀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研末撒或捣敷。
复方
①治蛔虫:野漆树叶三至五钱。酌加水煎,取半小碗,早晚饭前温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创伤出血:野漆树叶晒干研末敷掺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③治胼胝:野漆树鲜叶-至二两。和桐油捣烂敷患处。(《闽东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寸金草
- 太阳海星
- 水晶兰
- 天冬
- 枫香脂
- 野马追
- 白杨树根皮
- 金花茶花
- 刀豆根
- 柴厚朴
- 灯笼草
- 天星藤
- 头巾草
- 象牙
- 方蟹
- 尖齿耳蕨
- 石榴根
- 地梢瓜
- 毛连
- 花鱼
- 棉子油
- 金甲豆
- 匙叶草
- 短柄菝葜
- 秋海棠根
- 翅柄蓼
- 石荠宁
- 小通草叶
- 黄花夹竹桃
- 绿豆升麻
- 摇钱树
- 小蓝花地丁
- 大叶楠根
- 石枣
- 黄麻
- 露兜竻花
- 黄花蒿子
- 大麦苗
- 芦子
- 红毛草
- 黑蒴
- 饿蚂蝗
- 簕欓
- 凤丫草
- 黑石耳
- 大麻药
- 轮叶景天
- 带鱼
- 碎米柴
- 芫花
- 豆腐泔水
- 大发汗
- 窄叶大戟
- 一皮草
- 黄皮根
- 黄葵
- 多花筋骨草
- 石上瓜子菜
- 尖山橙
- 水红木根
- 大花活血丹
- 黄花苜蓿
- 厚叶牛耳草
- 台湾磨盘草
- 石桢楠根
- 糯米藤
- 鸡冠子
- 角翅卫矛根
- 羊脑
- 梓白皮
- 骆驼毛
- 黄花岩松
- 山茶根
- 橘白
- 大夜关门根
- 紫弹树根皮
- 辣根草
- 小毛蓼
- 地柏
- 长梗玄参
- 野樱桃
- 毛黄堇
- 丝瓜叶
- 柏树叶
- 大叶青木香
- 百步还阳丹
- 远志
- 黄瓜根
- 石蜐
- 牛尾菜
- 朝天罐
- 毛水苏
- 白茅根
- 藏荆芥
- 草木樨
- 猪牙皂
- 石串莲
- 高山望
- 芡实叶
- 大肺筋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