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冬
《中国药典》:天冬
拼音注音
Tiān Dōnɡ
别名
天门冬、明天冬、天冬草、倪铃、丝冬、赶条蛇、多仔婆
英文名
RADIX ASPARAGI
来源
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(Lour.)Merr. 的干燥块根。秋、冬二季采挖,洗净,除去茎基和须根,置沸水中煮或蒸至透心,趁热除去外皮,洗净,干燥。
注:同属植物多刺天门冬Asparagus spinosissimus Wang et S. C. Chen。分布于西藏,当地也作天冬入药。
形状
本品呈长纺锤形,略弯曲,长5~18cm,直径0.5~2cm。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,半透明,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,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。质硬或柔润,有黏性,断面角质样,中柱黄白色。气微,味甜、微苦。
性味
甘、苦,寒。
鉴别
本品横切面:根被有时残存。皮层宽广,外侧有石细胞,石细胞浅黄棕色,长条形、长椭圆形或类圆形,直径32~110 μm,壁厚,纹孔及孔沟极细密,有的断续排列成环;黏液细胞散在,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椭圆形黏液细胞中,针晶长40~99μm。内皮层明显。中柱韧皮部束和木质部束各31~135 个,相互间隔排列,少数导管深入至髓部,髓细胞亦含草酸钙针晶束。
炮制
除去杂质,迅速洗净,切薄片,干燥。
归经
归肺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
养阴润燥,清肺生津。用于肺燥干咳,顿咳痰黏,咽干口渴,肠燥便秘。
用法用量
6~12g。
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,防蛀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天冬
拼音注音
Tiān Dōnɡ
别名
大当门根
英文名
Radix Asparagi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(LouH)Merr.的根。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须根人沸水中煮或蒸,除去外皮,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。
原形态
攀援状多年生草本。茎细,有纵槽纹。叶状枝2~3枚簇生叶腋,线形,扁平,长1~3cm,宽1mm左右,叶退化为鳞片,主茎上的鳞状叶常变为下弯的短刺。花1~3朵簇生叶腋,黄白色或白色;花被片6;雌蕊1,子房3室。浆果球形,熟时红色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,亦栽培于庭园。分布我国中部、西北、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。
形状
块根长圆纺锤形,长6~20cm,中部直径0.5~2cm。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,呈油润半透明状。干透者质坚硬而脆,未干透者质柔软,有粘性,断面蜡质样。味甘、微苦。
化学成分
含多种螺旋甾甙类化合物天冬甙-Ⅳ~Ⅶ(Asp-Ⅳ~Ⅶ);天冬酰胺、瓜氨酸、丝氨酸等近20种氨基酸,以及低聚糖Ⅰ~Ⅶ;并含有5-甲氧基-甲基糠醛(5-methoxy-methylfurfural)。
性味
性寒,味甘、苦。
功能主治
养阴生津,润肺清心。用于肺燥干咳、虚劳咳嗽、津伤口渴、心烦失眠、内热消渴、肠燥便秘、白喉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鳖虫
- 牛泷草
- 接骨风
- 细叶谷木
- 纤枝山柑
- 擘蓝
- 桃耳七
- 头发七
- 茯神木
- 青丝线
- 石珠
- 土红苓
- 钝齿铃子香
- 芒叶小米草
- 牛舌草
- 铁树果
- 烟管蓟
- 野草香
- 红花山牵牛
- 铁扇子
- 白芷叶
- 贯众叶溪边蕨
- 小谷精草
- 蝴蝶花
- 七爪风
- 剑皮树菌
- 蒴藋
- 刷把草
- 黑阳参
- 土密树
- 矮脚枫叶
- 海龙
- 头花猪屎豆
- 赤楠
- 赤楠蒲桃叶
- 赤楠根
- 黄藨根
- 安龙香科科
- 牛奶浆草
- 骨碎补毛
- 大薸
- 刺瓜
- 蜜环菌
- 金粉蕨
- 构菌
- 楮皮间白汁
- 蒲桃
- 圣罗勒
- 黑三棱
- 罗锅底
- 密花山矾
- 狗核树
- 青竹标根
- 披针骨牌蕨
- 松子仁
- 阴香叶
- 工布乌头
- 篱栏子
- 土当归
- 青麸杨根
- 娃娃拳
- 天香炉
- 四孢蘑菇
- 龙江风毛菊
- 无粉报春
- 绣球防风
- 岩五加
- 蟛蜞菊
- 花荵
- 黄木耳
- 狭叶山胡椒
- 紫油木叶
- 逆阿落
- 沙斑鸡
- 交剪草
- 印度菩提树皮
- 山羊肝
- 鸭公藤
- 硬质早熟禾
- 枳实
- 岭南铁角蕨
- 功劳根
- 七角白蔹
- 披散糖荠
- 鹤草芽
- 箭刀草
- 薯莨
- 海非菜籽
- 龙船花茎叶
- 磨盘草子
- 贵州远志
- 鬼点灯
- 龟甲胶
- 苦菜根
- 龙须眼子菜
- 鸽卵
- 柯榔木
- 阔叶假参
- 钩石斛
- 贵州卷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