枇杷根
《中华本草》:枇杷根
拼音注音
Pí Pá Gēn
英文名
Loquat Root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riobotrya japonica(Thunb.) Lindl.[Mespilus japonic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泥土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枇杷 常绿小乔木,高约10m。小枝粗壮,黄褐色,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。叶片革质;叶柄短或几无柄,长6-10mm,有灰棕色绒毛;托叶钻形,有毛;叶片披针形、倒披针形、倒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12-30cm,宽3-9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,上部边缘有疏锯齿,上面光亮、多皱,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,侧脉11-21对,圆锥花序顶生,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;花直径1.2-2cm;萼筒浅杯状,萼片三角卵形,外面有锈色绒毛;花瓣白色,长圆形或卵形,长5-9mm,宽4-6mm,基部具爪,有锈色绒毛;雄蕊20,花柱5,离生,柱头头状,无毛。果实球形或长圆形,直径3-5cm,黄色或橘黄色;种子1-5颗,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-1.5cm,褐色,光亮,种皮纸质。花期10-12月。果期翌年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栽种于村边、平地或坡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根表面棕褐色,较平,无纵沟纹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不平整,类白色。气清香,味苦、涩。
性味
苦;平;无毒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,下乳,祛内湿。主虚痨咳嗽;乳汁不通,风湿痹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30g,鲜者12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镇痛,下乳。2.《生草药手册》:治咳嗽、吐血伤症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久年咳嗽,疗虚劳咳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枇杷根
拼音注音
Pí Pá Gēn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根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虚痨久嗽,关节疼痛。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镇痛,下乳。"
②《生草药手册》:"治咳嗽、吐血伤症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久年咳嗽,疗虚劳咳嗽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同肉类煨汤,2~4两。
复方
治关节疼痛:鲜枇杷根四两,猪脚一个,黄酒半斤。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临床应用
治疗传染性肝炎:取鲜枇杷根4~6两切碎,加水与童雌鸡一只或瘦猪肉8~12两共煮1~2小时,浓缩至1小碗,除去表面油腻,喝汤,也可吃鸡肉。1剂炖煮2次,空腹时服。隔1~2天再服1剂。治疗10例,服药1~13剂不等,疗程最长者41天。结果自觉症状消失平均为4.7天,黄疸指数下降至正常平均为17.2天。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均无副作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花洋地黄
- 金边龙舌兰
- 黄接骨丹
- 猴樟
- 鬼臼叶
- 阴香
- 韭根
- 金钮扣
- 太白米
- 多蒴曲尾藓
- 藤乌头
- 福建排草
- 野颠茄
- 金钗石斛
- 羊髓
- 红瑞木果
- 岩石羊
- 红楤木
- 柄果槲寄生
- 烟梦花
- 宜梧叶
- 岩藿香
- 豉汁
- 凌霄
- 黑水鸡
- 苦茄
- 野升麻
- 鸡翔草
- 海蛤壳
- 蛇头草
- 槟榔
- 预知子
- 鹅脚板
- 红母鸡草
- 亚麻子
- 复羽叶栾树
- 藨寄生
- 浆包藤
- 缘桑螺
- 丰花草
- 不凋木
- 云南重楼
- 柳叶见血飞
- 黑皮跌打
- 松叶防风花
- 水芦荻根
- 斑叶紫金牛
- 白沙虫药
- 白椴
- 苔水花
- 鹦哥花藤
- 雁肪
- 鮠鱼
- 藤槐
- 海南茄
- 白花射干
- 荷莲豆菜
- 紫花苣苔
- 番杏
- 白刺花
- 镜面草
- 南天竹梗
- 蝴蝶果
- 田葱
- 蘘荷
- 野油麻
- 小金钱草
- 心叶秋海棠
- 牛舌头
- 菠菜子
- 玉米花
- 鱼尾葵叶
- 山蚂蝗
- 蜈蚣藤
- 大山黧豆
- 画眉草
- 红牛尾七
- 野酒花
- 倒生莲
- 芒叶小米草
- 波棱瓜子
- 柚
- 楸子
- 猴头菌
- 八角茴香
- 灰贯众
- 断血流
- 白桦皮
- 五凤朝阳草
- 空心泡
- 棒棒草
- 全光菊
- 土瓜
- 旋花根
- 湖北桑寄生
- 红雪柳
- 红梗草根
- 黑面叶根
- 石壁莲
- 百味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