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酒花
《中华本草》:野酒花
拼音注音
Yě Jiǔ Huā
别名
酒花、香蛇麻、啤酒花、蛇麻、忽布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华忽布的未成熟带花果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umulus lupulus L.Var.Cordifolius(Miq。) Maxim.[H.cordifolius Miq.」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花初开放时采摘,阴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质藤本,长4-6cm。全株被倒生短刺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4-8cm,有钩刺;叶片轮廓卵圆状,3-5裂,稀7裂着生花序枝上的叶不分裂,长、宽各5-13cm,先端尖,基部心形,上面粗糙,密被短刺毛,下面疏生腺点,脉上有粗毛,边缘有锯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圆锥形,大型,长10-20cm;雄花小,花被片5,雄蕊5,淡黄色;雌花每2朵生于同一苞片的腋部,苞片覆瓦状排列,组成近圆形的短穗花序,着生于叶腋,稍下垂,具细长梗。果穗球形,宿存苞片内面基部有芳香腺点,于花后增大。瘦果扁圆形,被黄色腺点。花期8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000m的山区沟谷底部或稀疏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性苦;性平
功能主治
健脾;安神;抗痨;利尿。主消化不;不思饮食;癔病;失眠;痨嗽;膀胱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g;或泡开水代茶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酒花
拼音注音
Yě Jiǔ Huā
别名
酒花、香蛇麻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华忽布的花。秋季花初开放时采摘,阴干或烘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质藤本,高4~6米,具倒生刺毛。叶对生,轮廓卵圆状,3~5深裂,稀7裂,长5~13厘米,先端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锯齿,具长柄,表面粗糙;生花序枝上的叶较小,不分裂。雌雄异株,雄花序圆锥状,大型;雌花序短穗状,卵圆形,稍下垂,具细长梗,淡黄绿色,结果时呈球形;苞片内面基部有芳香腺点,于花后增大。瘦果扁圆形,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或中山区的沟底或稀疏灌丛中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浙江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苦,性平。
功能主治
健胃,镇静,抗结核。治消化不良,不思饮食,瘴病,失眠,结核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6钱;或泡开水代茶饮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花椒
- 衣鱼
- 球花马蓝
- 枪乌贼
- 全毛悬钩子
- 泡桐木皮
- 红鸡踢香根
- 清香桂
- 荠苨苗
- 寄生黄
- 七星剑
- 鱼藤
- 秋葵
- 泡泡草
- 红酸杆
- 僵蛹
- 七角白蔹
- 全叶山芹
- 千层塔
- 千解草
- 阳桃
- 野葡萄藤
- 臂形草
- 亮叶桦皮
- 地涩涩
- 枇杷
- 刚竹
- 山臭草
- 小罗伞
- 天仙子
- 木通根
- 水虾子草
- 倒赤伞
- 海南茄
- 蔷薇叶
- 秋枫木
- 蔷薇露
- 七角风
- 猩猩木
- 千里光
- 七爪风
- 千灵丹
- 鸭嘴癀
- 野荔枝
- 七叶莲
- 两指剑
- 壁虎
- 野黄皮
- 强壮莲座蕨
- 野草香
- 荞麦秸
- 琴叶榕
- 金背枇杷
- 雷五加
- 大叶狼豆柴
- 山慈姑花
- 广布柳叶菜
- 香排草
- 千打锤
- 千只眼
- 荠苨
- 红帽顶
- 钟乳石
- 狗牙根
- 玉带海雕
- 野京豆
- 黄山梅
- 土马鬃
- 慈姑
- 山桂花
- 红管药
- 粟米草
- 马蔺
- 蜥蜴
- 柠条子
- 西藏水黄连
- 糯芋
- 桐油
- 老白花树皮
- 银柴胡
- 艾麻草
- 沙叶铁线莲
- 紫玉盘
- 朱砂根叶
- 麻根
- 牛金子
- 白枪杆根
- 楤木白皮
- 水龙骨
- 路旁菊
- 林背子
- 白升麻
- 光慈姑
- 蚌壳草
- 大瓦韦膜叶星蕨
- 天山雪莲花
- 直立百部
- 大白顶草
- 赤火绳
- 隆萼当归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