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泡草
《中华本草》:泡泡草
拼音注音
Pào Pào Cǎo
别名
尖叶棘豆、山泡泡、羚羊蛋。
英文名
Franchet Groundcherry
出处
出自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山棘豆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xytropis oxyphylla DC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采收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山棘豆 多年生草本,高7-12cm,全株呈白色。小叶3-4枚轮生,线形,长1-1.5cm。花序似头状,花长14-17cm,有毛。荚果膨大,球形或卵状球形,直径8-11mm,被褐色毛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沙丘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性味
辛;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感冒;咽喉痛;疮疖痈肿;瘰疬结核;急慢性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,鲜品15-30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;或研末调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泡泡草
拼音注音
Pào Pào Cǎo
别名
尖叶棘豆、山泡泡、羚羊蛋
出处
《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山棘豆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7~12厘米,全株呈白色。小叶3~4个轮生,线形,长1~1.5厘米。花序似头状;花长14~17(13~18)毫米,淡紫色或紫红色;花萼与叶柄等长,萼有毛,长6~9毫米。荚果膨大,球形或卵状球形,径8~11毫米,有褐色毛。花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沙丘上。分布吉林、辽宁、陕西、内蒙古。
性味
辛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疮疖痈肿,乳腺炎,感冒,瘰疬结核,急慢性湿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(鲜品0.5~1两);或研末为散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涂。
复方
①治疮疖痈肿:鲜泡泡草一两。水煎服。
②治乳腺炎(初期):泡泡草适量。煎水外洗。
③治瘰疬结核:泡泡草、白蒺藜各适量。研末,麻油调敷患处。
④治急慢性湿疹,婴儿湿疹:泡泡草、北五加皮、甘草各一钱。研末,苦参籽馏油调涂,一日三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虎杖
- 刺茶美登木
- 九节风
- 碱蓬
- 竹叶菜
- 山甘草
- 双飞蝴蝶
- 血余
- 栀子根
- 三品一枝花
- 陈火腿骨
- 牛屎树
- 云锦杜鹃
- 柞木
- 紫苏
- 狗母鱼
- 华紫报春花
- 矮脚龙胆
- 锦鸡
- 石仙桃
- 簕竹
- 鹿蹄根
- 辣辣菜
- 苦瓜叶
- 龙胆地丁
- 金鸡尾巴草根
- 蝈蝈
- 大黄
- 麋脂
- 皂荚根皮
- 乔木刺桐
- 二叶舌唇兰
- 落地生根
- 五裂槭
- 如意草
- 白花藤
- 棘叶
- 砂仁花
- 葡萄叶秋海棠
- 尿泡草
- 马雹儿
- 鸡蛋七
- 秋葡萄茎
- 蒲葵叶
- 竹叶莲
- 朱砂七
- 干岩矸
- 黄瘤孢
- 光素馨
- 昆明堵喇
- 猪脂膏
- 三角风
- 九香虫
- 火把花
- 硬水黄连
- 骆驼黄
- 黄葵
- 野大豆藤
- 鹿耳韭
- 白鹇
- 兰竹参
- 纤毛婆婆纳
- 赤扬
- 耧斗菜
- 南亚新木姜
- 桃子
- 赤茯苓
- 透明草
- 花叶矮陀陀
- 绛梨木叶
- 椒蒿
- 白子菜
- 牛奶树子
- 塔黄
- 大茶根
- 紫葛
- 猪胆粉
- 大泡通皮
- 羊肝
- 云南红豆蔻果
- 鸭嘴癀
- 蜀葵
- 紫金皮
- 三七叶
- 全叶马兰
- 秋海棠
- 鬣羚骨
- 杧果钉
- 毛蕊花
- 蒙古扁桃
- 露蜂房
- 深裂黄草乌
- 苦生叶
- 水禾麻
- 漆树根
- 旋花
- 泡泡草
- 鸭胆
- 三叶乌蔹莓
- 榕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