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胆
《中华本草》:鸭胆
拼音注音
Yā Dǎn
英文名
Duck gallbladd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胆囊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as domestica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宰鸭去内脏时,摘下胆囊,取胆汁鲜用。
原形态
家鸭,家禽。嘴长而扁平,颈长,体扁。翅小,覆翼羽大。用面如舟底。尾短,公鸭尾有卷羽4枚。羽毛甚密,色有全白、栗壳、黑褐等不同。公鸭颈部多黑色而有金绿色光泽,且叫声嘶哑。脚矮,前3趾有蹼,后1趾略小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鸭喜合群,胆怯。无飞翔力,善游泳。主食谷类、蔬菜、鱼虫等。资源分布:我国大部分地区饲养,定型的3个类型为北京鸭、金定鸭(卵用麻鸭)、高脚鸭(卵肉兼用型)。
形状
性状鉴别,鲜胆呈小囊状,长1.5-3cm,上端颈部较细,内有深绿色胆汁。干胆呈扁平囊状,胆汁干燥呈粉状或块状。气微腥,味苦。
化学成分
胆汁中含鹅氧胆酸(chenodeoxycholic acid),别石胆酸(allolithocholic acid),3α-羟基-7-酮基胆烷酸(3α-hydroxy-7-oxocholanic acid),3-酮-4,6-二烯胆烷酸(3-oxo-4,6-diene-choloplanic acid)。
药理作用
与鸡胆相似,主含鹅脱氧胆酸(CDCA),CDCA有利胆,溶解胆结石,促进脂及的消化和吸收,止咳祛痰平喘,降血脂,抗高务压及抗菌等作用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赤肿痛;痔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涂敷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涂痔核。又点目赤初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鸭胆
拼音注音
Yā Dǎ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胆或胆汁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白鸭肉"条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苦辛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涂痔核。又点目赤初起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一叶萩
- 小伸筋草
- 金顶蘑
- 隔山消
- 米碎木皮
- 大驳骨丹
- 美丽风毛菊
- 江南桤木
- 矩镰荚苜蓿
- 梧桐
- 山藤藤果
- 金钱苦叶草
- 淡竹叶
- 上天梯
- 南烛根
- 秋海棠
- 大横纹
- 烧伤藤
- 辣根菜
- 粉团花
- 蚺蛇胆
- 午时茶
- 姜味草
- 老虎俐根皮
- 银老梅
- 驴蹄
- 蝎子七
- 玉米轴
- 一味药根
- 冬瓜
- 春花木
- 飞天蠄蟧
- 野黄麻
- 檵花叶
- 赤扬
- 胖儿草
- 芜菁
- 草原老鹳草
- 小寸金黄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荜茇根
- 水松球果
- 野扁豆
- 泡花树
- 青麸杨根
- 大管
- 勒管草
- 宜昌荚蒾叶
- 枫香树根
- 菊苣根
- 秋葡萄茎
- 茄根
- 天韭
- 烟草
- 猩猩木
- 芸香
- 桔梗
- 灰树花
- 牯岭凤仙花
- 衣鱼
- 柠条籽
- 红川乌
- 倒爪草
- 宽卵叶山蚂蝗
- 女金丹
- 灰锤
- 猪肤
- 小接骨丹
- 重唇鱼
- 三叶海棠
- 小叶山鸡尾巴草
- 赤雹
- 黄颡鱼颊骨
- 独龙
- 长果山橙
- 水飞蓟
- 酸枣树皮
- 野京豆
- 大马蓼
- 榕树果
- 日中花
- 蒲州豉
- 落地生根
- 大叶钩藤根
- 乱角莲
- 水龙骨
- 白升麻
- 紫玉盘
- 白蘑
- 木鳖子根
- 金慈姑
- 芫荽茎
- 柳叶见血飞
- 南五味子叶
- 黑龙串筋
- 水枇杷
- 安徽杜鹃
- 矮茎朱砂根
- 胡莲
- 鸭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