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驳骨丹
《中华本草》:大驳骨丹
拼音注音
Dà Bó Gǔ Dān
别名
鸭仔花、逼迫树、大还魂、大驳节、大接骨草、救命王、大驳骨、鸭公青、十月青、大叶驳骨草、黑叶接骨草
英文名
Twig and leaf of Obliqueswollen Adhatoda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黑叶爵床的茎叶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dhatoda uentricosa (Wall.) Nees [Gendarussa uentricosa (Wall.) Nees]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洗净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黑叶爵床 常绿灌木,高1-2.5m。茎直立,圆柱形;新枝绿色,老枝灰黄色,节显着膨大呈膝状。叶对生;具短柄;叶片近革质;椭圆形,长10-15cm,宽4.5-6cm,先端钝,基部渐窄,全缘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达10cm;有多数宽卵形的苞片,长约1.2cm,宽约1cm,绿色,稍有毛,内有3-4花;小苞片极小;萼片5,长约5mm;花冠二唇形,长约1.5cm,花白色而有红色斑点,上唇2裂,下唇较大,3浅裂,中裂较宽;雄蕊2,着生于花冠喉部,伸出,花柱线形,2浅裂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,长约8mm,有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栽培作绿篱。野生于山坡、水边、跌旁灌木丛中或林下湿润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,多切成段,长4-6cm,直径0.6-1cm。表面光滑,微具纵棱,灰绿色或棕黄色,节部膨大,略带紫色,断面中空有髓。叶对生,具短柄;叶片椭圆形,革质,长10-15cm,宽3-6cm,先端钝,基部楔形,全缘,叶面青绿色,叶背黄绿色,微显光亮,无毛。气微,味微辛。[br]以茎枝细、叶多、色青绿者为佳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化瘀接骨;祛风除湿;消肿解毒。主跌打伤肿;骨折;劳伤腰痛;风湿痹痛;胃气痛;肺痈;乳痈;无名肿毒;外伤红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注意
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孕妇内服慎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求原》:治乳痈,功胜于蒲公英,同黄糖、酒糟捣敷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理跌打伤,接合筋骨。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风湿痹痛,肺痈。4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祛风湿,理跌打。治骨折,跌打扭伤,风湿性关节炎,创伤红肿,肋间神经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大驳骨丹
拼音注音
Dà Bó Gǔ Dān
别名
鸭仔花、逼迫树(《本草求原》),大还魂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大驳节(《陆川本草》),大接骨草、救命王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大驳骨、鸭公青,十月青《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白鹤脚,大骨节草、大驳骨泊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大叶驳骨草,黑叶接骨草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爵床科植物黑叶爵床的茎叶。夏、秋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寓可达2.5米,除花序稍被微毛外,均秃净,枝粗壮,圆柱形。叶对生,椭圆形,长10~15厘米,宽4.5~6厘米,先端钝,全缘,基部渐狭而成短柄。穗状花序顶生,长7~10厘米;有多数阔卵形的苞片,长约1.2厘米,宽约10毫米,绿色,被微毛,内有花3~4朵;小苞片极小或狭;萼片5,长约4毫米;花冠2唇形,长1.4~1.6厘米,白色而有红色斑点,上唇2裂,下唇较大,短3裂,中裂较宽;雄蕊2,着生于花冠喉部,突出;花柱线形,短2裂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,长约8毫米,有毛。花期春季。
生境分布
多栽于庭园,或生于村旁、旷野灌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产广东、广西。
形状
干燥枝叶,茎枝棒状,粗约0.5~1厘米,灰褐色或黄褐色,常有粉尘状细密斑点,平滑而稍有纵绉及点状突起皮孔,节部膨大;皮薄,木部乳白色,髓部甚大,海绵状,白色;幼枝稍压扁。叶对生,革质,稍脱落,灰绿色、茶褐色或绿黄色,长椭圆形,两面秃净。气微,味淡而稍带豆腥味。以枝不过粗,叶多为好。
性味
苦辛,平。
①《本草求原》:"苦甘,平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苦,性寒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辛甘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活血,祛风湿。治跌打损伤,风湿痹痛,肺痈,乳痈。
①《本草求原》:"治乳痈,功胜于蒲公英,同黄糖、酒糟捣敷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理跌打伤,接合筋骨。"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):"治风湿痹痛,肺痈。"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祛风湿,理跌打。治骨折,跌打扭伤,风湿性关节炎,创伤红肿,肋间神经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注意
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孕妇内服慎用。"
复方
治跌打:大还魂、透骨消、泽兰、血见愁、金牛草。同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红豆
- 桤木枝梢
- 海红
- 海南砂仁
- 水龙
- 海星
- 槐枝
- 大叶子
- 藏鮡骨
- 水飞蓟
- 丁锅树叶
- 千层塔
- 鹰爪枫
- 蘡薁
- 小儿腹痛草
- 多裂独活
- 肉桂叶
- 芸薹子油
- 旱水仙根
- 水芙蓉
- 北方点地梅
- 草豆蔻
- 单叶血盆草
- 枇杷核
- 黄菀
- 一叶荻
- 角花翠雀
- 红背酸藤
- 豇豆叶
- 沙松果
- 铁精
- 天生草
- 甘蓝
- 葛花
- 紫香薷
- 芝麻菜
- 狗屎花根
- 龙利叶
- 粗叶卷柏
- 南板蓝根
- 云母
- 狸尾草
- 雨蛙
- 乳腐
- 刺瓜
- 油柑虫节
- 砂茴香子
- 肾精子
- 蓝花龙胆
- 苏铁
- 蛇地钱
- 金银忍冬
- 石鮅鱼
- 苏铁果
- 藏青果
- 木达地黄
- 赤胫散
- 豆蔻
- 柔毛水杨梅
- 狗肝
- 七角风
- 雀梅藤根
- 铁线草
- 菠菜子
- 胆矾
- 火炭母草
- 狗肾
- 狗舌草根
- 球核荚蒾
- 自来血
- 煨姜
- 野香橼花
- 大麻药
- 百药煎
- 大沙叶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山大颜
- 过墙风
- 干贝
- 墓头回
- 凉伞盖珍珠
- 麻叶绣球果
- 紫茉莉根
- 娃娃鱼
- 渐尖毛蕨
- 蛞蝓
- 红梗草
- 蜜蜂房
- 芙蓉花
- 铃茵陈
- 神仙掌花
- 酸石榴
- 肉苁蓉
- 露兜竻蔃
- 弹裂碎米荠
- 大白顶草
- 红景天
- 雉子筵
- 槐叶
- 地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