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风
《*辞典》:三角风
拼音注音
Sān Jiǎo Fēnɡ
别名
爬山虎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异叶地锦、小叶红藤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,吊岩风、三皮风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葡萄科植物大叶爬山虎的根或茎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秃净藤本,借短而分枝的吸盘状卷须攀附于石上或树木上。叶形多种,在幼枝上的为单叶,心状卵形或心状圆形,宽2~4厘米,有锯齿;在老枝或花枝上的具长柄,为指状3小叶,小叶具极短的柄,近革质,侧生的基部极偏斜,卵形至阔披针状卵形,长5~10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有尖锐或不规则的锯齿,两面均秃净。聚伞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,具柄,为伞房花序式排列,短于叶,多次2~3歧分枝;花长约3毫米,5数,有时4数;子房卵形,上部收缩而成一短的花柱。浆果熟时黑色,直径约6毫米,被白粉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我国南部均有分布。
性味
苦,温。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苦涩,无毒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甘微涩,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通络,止血,解毒。治风湿痹痛,偏头痛,风湿疮毒,骨折。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祛风,解毒,接骨。"
②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治疖毒,创伤。"
③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祛风湿,通经络,止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,煎水洗或磨汁涂。
复方
①治风湿性关节炎:异叶地锦藤茎或根一两,石吊兰一两。炖猪脚爪连服三至四次。
②治偏头痛:异叶地锦根一两,防风三钱,川芎二钱。水煎服,连服三至四剂。
③治便血:异叶地锦藤茎、黄酒各一斤,加适量水煎,一天服四次,分两天服完。
④治带状疱疹,异叶地锦根磨汁外涂。(①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⑤接骨:三角风根、倒触伞根(即白泡刺根)、白蜡树根皮各一把。拌苦酒糟,捣绒,炒热外包,酌情换药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⑥治风湿疮毒:三角风根五钱,野花椒四钱,石菖蒲四钱,老陈艾三钱,枫香果四钱,金银花藤四钱。熬浓汁,洗全身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⑦治疖毒、创伤:三角风根皮加苦参、野桑根等捣烂,拌和酒糟或黄酒,做成饼状,烘热敷患处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九香虫
- 火把花
- 硬水黄连
- 骆驼黄
- 刺茶美登木
- 黄葵
- 野大豆藤
- 鹿耳韭
- 白鹇
- 兰竹参
- 纤毛婆婆纳
- 赤扬
- 耧斗菜
- 南亚新木姜
- 桃子
- 赤茯苓
- 透明草
- 花叶矮陀陀
- 绛梨木叶
- 椒蒿
- 白子菜
- 牛奶树子
- 塔黄
- 大茶根
- 紫葛
- 猪胆粉
- 大泡通皮
- 羊肝
- 云南红豆蔻果
- 鸭嘴癀
- 蜀葵
- 紫金皮
- 三七叶
- 全叶马兰
- 秋海棠
- 鬣羚骨
- 杧果钉
- 毛蕊花
- 蒙古扁桃
- 露蜂房
- 深裂黄草乌
- 苦生叶
- 水禾麻
- 漆树根
- 旋花
- 泡泡草
- 鸭胆
- 三叶乌蔹莓
- 榕须
- 水黄杨木
- 埋博树
- 牛鼻栓
- 苦苣苔
- 金橘
- 心叶野海棠
- 五加皮
- 小草乌
- 阔叶石韦
- 香附
- 石楠
- 鹿角菜
- 橡实
- 西藏水黄连
- 云南野当归
- 单体蕊黄芪
- 小构树汁
- 滇白芷果
- 石蕨
- 薏苡仁
- 雀瓮
- 大一面锣
- 檵花
- 慈竹叶
- 牛奶子
- 米仔兰
- 麦门冬
- 篱天剑
- 蘘荷花
- 三枝枪
- 虎杖
- 野花椒
- 长叶竹根七
- 灯笼草
- 君迁子
- 量天尺花
- 金刚口摆
- 紫麻
- 矩叶大青
- 剑花
- 野核桃仁
- 麦角
- 自消容
- 蜈蚣草
- 琴叶榕
- 红紫珠
- 长春花
- 蟹爪
- 囊距翠雀
- 薄叶卷柏
- 大头橐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