栀子花根
《*辞典》:栀子花根
拼音注音
Zhī Zi Huā Gēn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根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栀子"条。
性味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苦。"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凉血,解毒。治感冒高热,黄疸型肝炎,吐血,鼻衄,菌痢,淋病,肾炎水肿,疮痈肿毒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妇女气血不和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牙痛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开心窍,解心热,通小便。治黄疸,吐血,痢血,五淋,跌打。"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,凉血泻火。治黄疸型肝炎,蚕豆黄,感冒高热,菌痢,肾炎水肿,鼻衄,口舌生疮,乳腺炎,疮疡肿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黄疸:山栀根一至二两。煮瘦肉食。
②治感冒高热:山栀子根二两,山麻仔根一两,鸭脚树二层皮二两,红花痴头婆根一两,煎服;或加酒少许服。
③治鼻流血:山栀根-两,茅根三钱,柏子叶五钱,茅利红五钱。水煎服。孕妇忌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④治赤白痢疾:栀子根和冰糖炖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⑤治米汤样尿:黄栀子根一两,绵毛旋覆花根一两。加水同瘦猪肉炖服;(《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》)
临床应用
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:用黄栀子根煎服,每日1次。剂量:2岁以下5钱,3~4岁8钱,5~7岁1两,8~10岁1.5两,11~15岁2两,16岁以上3两。治疗30例,平均在2天内尿量明显增多,症状好转或消失,食欲转佳,腹部胀痛明显改善,呕吐便泄逐渐减轻,体温下降;平均在2~3天内巩膜黄染开始消退。尿胆红质或尿胆元呈阳性者大都在5~10天转为阴性。脑絮、麝浊及黄疸指数等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沙蓬
- 地胆草
- 鱼蓼
- 姊妹树
- 走马芹
- 豇豆叶
- 刺槐花
- 胭脂花
- 黄羊油
- 羊胰
- 锡生藤
- 榼藤子
- 大叶紫薇
- 太白韭
- 西藏点地梅
- 吊灯花叶
- 白金果榄
- 胡桃叶
- 风兰
- 红豆
- 红辣蓼
- 绿绒蒿
- 白芷叶
- 山羊血
- 油茶叶
- 菊苣根
- 海桑
- 牡蒿
- 马蹄金
- 鳖血
- 云牛膝
- 腊梅
- 蛇含
- 大叶楠根
- 半边山
- 测试
- 蒲草根
- 蜀葵
- 鳑魮鱼
- 稗米
- 苔垢菜
- 狗骨
- 羊洪膻
- 苦木叶
- 柏脂
- 藤五加
- 岩青兰
- 云防风
- 庐山石韦
- 头顶一支花
- 石梓
- 鲫鱼脑
- 长松
- 夜吹箫
- 半支莲
- 岩凤尾蕨
- 光板猫叶草
- 天脚板根
- 樱桃枝
- 羊肚
- 川黔鸭脚木
- 铃兰
- 鳐鱼胆
- 括金板
- 枇杷根
- 毛花洋地黄
- 金边龙舌兰
- 黄接骨丹
- 猴樟
- 鬼臼叶
- 阴香
- 韭根
- 金钮扣
- 太白米
- 多蒴曲尾藓
- 藤乌头
- 福建排草
- 野颠茄
- 金钗石斛
- 羊髓
- 红瑞木果
- 岩石羊
- 红楤木
- 柄果槲寄生
- 烟梦花
- 宜梧叶
- 岩藿香
- 豉汁
- 凌霄
- 黑水鸡
- 苦茄
- 野升麻
- 鸡翔草
- 海蛤壳
- 蛇头草
- 槟榔
- 预知子
- 鹅脚板
- 红母鸡草
- 亚麻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