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背杨
《*辞典》:白背杨
拼音注音
Bái Bèi Yánɡ
出处
《广西植物名录》
来源
为杨柳科植物银白杨的叶。春、夏季采收。
原形态
乔木,高10~35米。幼枝密生白色绒毛;冬芽圆锥形,有白色绒毛,或仅边缘有细柔毛。单叶互生,长短枝叶形有显着区别:长枝的叶宽卵形或三角卵形,长5~12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3~5掌状圆裂或不裂,有钝齿,幼时两面密生白色绒毛,以后上面的绒毛脱落,下面的不落;短枝的叶较小,卵形或椭圆状卵形;叶柄长2~5厘米,有白色绒毛。雄花序长3~7厘米;苞片有长睫毛;雄蕊6~10;雌花序长2~4厘米;柱头2,2裂,红色。蒴果,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北以及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和树皮中含少量糖甙。根中含7-ο-甲基香橙素。
功能主治
祛痰、消炎、平喘、止咳。治慢性气管炎、咳嗽、气喘。
临床应用
[b]治疗慢性气管炎:[/b]用银白杨叶制成不同剂型于不同季节共观察1115例,平均有效率在88%左右,显效率为52%左右。对咳、痰、喘均有疗效,但平喘作用稍差;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3~5天。对虚寒型疗效较好,肺燥型次之,痰热型较差。疗程长者疗效较高。病程越短疗效越好。剂型及用法:㈠1:2糖浆剂一日服3次,每次10毫升。㈡注射剂一肌肉注射,每日一次,每次1毫升(含生药2克)。㈢浸膏丸一每次10粒,日服3次(每日总量相当生药25克);部分病例同时并用注射剂或加服百蕊草(每次5钱,冲泡后分3次服)。初步观察,各种剂型的疗效无明显差别。副作用:无严重副作用,仅少数患者有胃部不适,口干、腹泻、面部轻度浮肿等反应,个别出现皮疹;一般均较轻微,不影响治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勒
- 八宝镇心丹
- 白沙糖
- 半边风
- 报春花
- 白草根
- 白郎花
- 白饭树
- 北方点地梅
- 半枫荷叶
- 变豆菜
- 白蔻
- 柏树油
- 白饭树叶
- 白头翁茎叶
- 白带草
- 白炭
- 半柱花
- 白紫草
- 宝盖草
- 巴豆油
- 扁豆
- 斑茅
- 艾实
- 冰凉花
- 白猪栗根
- 半支莲
- 半枝莲
- 白背三七茎叶
- 斑鸠木
- 波斯菊
- 矮茎冷水花
- 白杜鹃花
- 半截叶
- 暴马子
- 标杆花
- 波棱瓜子
- 波罗蜜树液
- 变叶榕
- 白粉蕨
- 变叶美登木
- 白脚威灵
- 白毛鹿茸草
- 白萆薢
- 八节毛
- 白蘑
- 白钩藤
- 白侧耳
- 白前
- 阿里红
- 白花灰毛槐树
- 扒地蜈蚣
- 白蔹
- 白松塔
- 白背叶
- 崩疮药
- 白花映山红
- 白花穿心莲
- 白英
- 伴蛇莲
- 白杨树皮
- 白果根
- 包谷火焰包
- 扁藤叶
- 柏脂
- 凹瓦韦
- 矮人陀
- 白山苔
- 白术
- 白榄根
- 白淋草
- 白苏子
- 斑叶兰根
- 矮陀陀
- 白扁豆皮
- 冰草根
- 白猪母菜
- 壁虎
- 白苏叶
- 白藤
- 白云花根
- 庵摩勒
- 北细辛
- 白猪鼻孔
- 白补药
- 三品一枝花
- 鸡雪莲
- 白花丁香
- 白花油麻藤
- 白苏
- 矮脚罗伞
- 八角枫根
- 白及
- 白降丹
- 八角香
- 白皮
- 布朗耳蕨
- 扁竹兰
- 白花蛇目睛
- 白叶不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