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背杨
《*辞典》:白背杨
拼音注音
Bái Bèi Yánɡ
出处
《广西植物名录》
来源
为杨柳科植物银白杨的叶。春、夏季采收。
原形态
乔木,高10~35米。幼枝密生白色绒毛;冬芽圆锥形,有白色绒毛,或仅边缘有细柔毛。单叶互生,长短枝叶形有显着区别:长枝的叶宽卵形或三角卵形,长5~12厘米,宽3~5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3~5掌状圆裂或不裂,有钝齿,幼时两面密生白色绒毛,以后上面的绒毛脱落,下面的不落;短枝的叶较小,卵形或椭圆状卵形;叶柄长2~5厘米,有白色绒毛。雄花序长3~7厘米;苞片有长睫毛;雄蕊6~10;雌花序长2~4厘米;柱头2,2裂,红色。蒴果,无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北以及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叶和树皮中含少量糖甙。根中含7-ο-甲基香橙素。
功能主治
祛痰、消炎、平喘、止咳。治慢性气管炎、咳嗽、气喘。
临床应用
[b]治疗慢性气管炎:[/b]用银白杨叶制成不同剂型于不同季节共观察1115例,平均有效率在88%左右,显效率为52%左右。对咳、痰、喘均有疗效,但平喘作用稍差;生效时间多在服药后3~5天。对虚寒型疗效较好,肺燥型次之,痰热型较差。疗程长者疗效较高。病程越短疗效越好。剂型及用法:㈠1:2糖浆剂一日服3次,每次10毫升。㈡注射剂一肌肉注射,每日一次,每次1毫升(含生药2克)。㈢浸膏丸一每次10粒,日服3次(每日总量相当生药25克);部分病例同时并用注射剂或加服百蕊草(每次5钱,冲泡后分3次服)。初步观察,各种剂型的疗效无明显差别。副作用:无严重副作用,仅少数患者有胃部不适,口干、腹泻、面部轻度浮肿等反应,个别出现皮疹;一般均较轻微,不影响治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芷叶
- 拔毒散
- 类梧桐
- 刺海松
- 廉姜
- 喉痧药
- 刺桐花
- 常山
- 回回豆
- 山苦菜
- 广西莲座蕨
- 吕宋果
- 伏龙肝
- 竻苋菜
- 梨果榕
- 干岩矸
- 糕菜
- 刺柄莲座蕨
- 榔榆茎叶
- 华紫报春花
- 柳兰叶风毛菊
- 乌木屑
- 乌桕叶
- 帘子藤
- 山茶根
- 山莲藕
- 扶芳藤
- 干饧糟
- 川牛膝
- 扁担蒿
- 华山矾
- 匙叶五加
- 挂金灯
- 枸骨树皮
- 山茶花
- 凤尾参
- 抽筋草
- 朝天子
- 甘菊花露
- 棱萼母草
- 冰草
- 野菱
- 银锁匙
- 白垩
- 冰草根
- 川谷根
- 观音竹
- 山黑柳
- 寒水石
- 藏紫菀
- 羖羊角
- 狼尾草
- 光叶密花豆
- 拐棍竹
- 澄茄子
- 白栎蔀
- 灵猫肉
- 心不干
- 水苎麻
- 虫豆柴
- 珍珠母
- 山白果
- 糙叶千里光
- 番石榴树皮
- 潺槁树
- 山茴芹
- 复生草
- 春砂花
- 硫化铅
- 离根香
- 川桂皮
- 柳穿鱼
- 山豆根
- 刺楸树叶
- 岗边菊
- 山铁树
- 刺葡萄根
- 番薯藤
- 厚叶子树
- 刺瓜米草
- 扁担藤
- 番荔枝叶
- 观音茶
- 灵寿茨
- 番木瓜叶
- 肝风草
- 叉歧繁缕
- 甘蕉根
- 狗爪豆
- 络石藤
- 岗梅根
- 川贝母
- 刺鸭脚木
- 银老梅
- 白地紫菀
- 白肚
- 凤尾草
- 野花生
- 厚皮香
- 刺黄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