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铃子
《中华本草》:白铃子
拼音注音
Bái Línɡ Zǐ
别名
一面锣、小一面锣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芋兰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rvilia aragoana Gaud.[N.tibetensis Rolfe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芋兰,多年生小草本。块工茎近球形,直径约13mm。叶1片,花凋后长出,心状卵形,长2.5-3.5cm,宽2.5-4.5cm,边缘波状浅裂,有约20条在两面突起的叶脉;具长柄。花葶纤细,下部具3枚鳞片;花序有3-4朵;花梗短,基部的小苞片线形;花绿黄色;萼片与花瓣近等长,线状披针形,长14-16mm;唇具柔毛,上部3裂,侧裂片直立,先端截平,中裂片长圆形,先端微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2300m的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止血。主淋证;白浊;白带;崩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铃子
别名
一面锣、小一面锣
来源
兰科白铃子Nervilia tibetensis Rolfe,以块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西藏。
功能主治
主治红崩,淋病,白浊,白带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庵 (艹闾)
- 伯乐树
- 巴旦杏仁
- 柏勒儿茶
- 安胎药
- 庵 (艹闾)子
- 白屈菜
- 扁豆藤
- 白附子
- 白檀
- 八角莲叶
- 冰
- 白腹锦鸡
- 搬倒甑
- 白草
- 斑点虎耳草
- 斑竹壳
- 柏树
- 半枫荷
- 白绒草
- 白背三七
- 白脂麻
- 白豆蔻壳
- 白饭树根
- 瓣蕊唐松草
- 白三七根
- 艾片
- 冰片
- 白石榴根
- 半边旗
- 白线蛇
- 变蛋
- 壁钱
- 白花蛇
- 白花铁线莲
- 斑叶紫金牛
- 斑鸠
- 波缘楤木
- 波罗蜜
- 蝈蝈
- 安徽小檗
- 白冷草
- 矮卫矛
- 白升麻
- 包袱七
- 白花鬼针草
- 白刺花叶
- 八仙草
- 白梅
- 白皮柯
- 巴茅果
- 白花杆
- 白蒿花
- 白托柄菇
- 八股绳
- 白粉蝶
- 白花苋
- 白苣
- 杯苋
- 白蜡树叶
- 白叶刺根
- 八月札
- 白活麻
- 白线薯
- 盐肤子
- 白芍
- 白蔹子
- 柄果槲寄生
- 白对节子叶
- 白牛胆
- 白花丹
- 白花岩青兰
- 白花猪母菜
- 白杨树根皮
- 白栎蔀
- 白榔皮
- 白花柴
- 白千层皮
- 白土茯苓
- 白花灯笼
- 白丁香
- 阿魏侧耳
- 白花菜子
- 红鸡踢香根
- 狐心
- 刺李
- 小木通
- 赤火绳
- 荭草
- 巴豆霜
- 白常山
- 北豆根
- 北鱼黄草
- 白花藤
- 白三百棒
- 暗鳞鳞毛蕨
- 桉树果
- 巴山虎
- 矮子常山
- 白毛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