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花蛇头
《中华本草》:白花蛇头
拼音注音
Bái Huā Shé Tóu
别名
五步蛇
英文名
Long-noded pit viper head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蝰科动物尖吻蝮的头部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kistrodon acutus (Gunther)采收和储藏:宰杀蕲蛇时,取其头部,晒干。
原形态
尖吻蝮,吻端尖而翘向前上方,头呈三角形,与颈区分明显;头背黑色,头侧自吻棱经眼斜至口角以下为黄白色,头、腹及喉也为白色,体粗壮,尾较短,全长可达1.5m,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。背脊有(15-20)+(2-5)个方形大斑,其边缘浅褐色,中央略深,有的方斑不完整;腹面白色,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,略呈三纵行,有的若干斑块互相连续,而界限不清;尾腹面白色,散以疏密不等的黑褐色点斑。吻鳞甚高,上部窄长,构成尖吻的腹面;鼻间鳞1对,也窄长构成尖吻的腹面。头背具对称的而富疣粒的大鳞;有颊窝;眶前鳞2,眶后鳞1,有1较大的眶下鳞;上唇鳞7。背鳞21(23)-21(23)-17(19)行,除最外1-3行外,余均具结节状强棱;腹鳞157-170;肛鳞完整;尾下鳞52-59,大部双行,少数为单行,尾后段侧扁,末端1枚鳞片侧扁而尖长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山区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阴湿地方,或路边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温;有毒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定惊。主小儿惊风;紫癜风;疥癣;麻风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治癜风毒癞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花蛇头
拼音注音
Bái Huā Shé Tóu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的头部。
毒性
《纲目》:"有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瘢风毒癞。"
复方
①冶小儿急惊,体热涎壅,四肢拘急,筋脉牵掣:白花蛇头一枚(自开口者,生用),干蝎(全者,炒)半两,牛黄(研)、龙脑(研)各半分,丹砂(研)一分,麝香(研)一钱半。上六味,捣研为细末,炼蜜和为剂。每服旋丸如一绿豆大,薄荷温水化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白花蛇丸)
②治紫癜风:白花蛇头二枚(酒浸,炙),防风(去叉)、蝎梢(炒)各一两。上三味,捣罗为散。每服一钱匕,温酒调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除风散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千层
- 八角枫叶
- 湿生扁蕾
- 水黄连
- 假鹰爪根
- 湖北海棠
- 疏叶当归
- 小紫金牛
- 海参肠
- 藏羚角
- 小花梾木
- 卷毛耳草
- 八角茴香
- 小花琉璃草
- 水香柴
- 野花椒根
- 剪夏罗根
- 小蓑衣藤
- 小牛肝菌
- 豺皮樟根
- 水虾草根
- 小白撑
- 海金沙根
- 山大刀根
- 海岛苎麻叶
- 海尼豆瓣绿
- 沙地娃儿藤
- 水藿香
- 小金钱草
- 小青藤
- 白婆婆纳
- 野西瓜苗子
- 小金樱子
- 小白花苏
- 小被单草
- 火秧竻蕊
- 双股箭
- 双肾草
- 珊瑚草花
- 草蚂蚱莲
- 小米口袋
- 山五味子叶
- 湖北地黄
- 山五味子根
- 水葫芦苗
- 小金牛草
- 阳雀花根
- 四棱筋骨草
- 山乌珠根
- 草地早熟禾
- 小谷精草
- 小过路黄
- 旱水仙根
- 水马桑枝叶
- 九头狮子草
- 生姜皮
- 银木荷皮
- 剑叶铁树叶
- 九味一枝蒿
- 九翅豆蔻
- 滑背草鞋
- 四川山矾
- 四照花果
- 海金沙草
- 九里香根
- 灰叶南蛇藤
- 四方盒子草
- 双肾藤
- 双飞蝴蝶
- 四川木蓝
- 小肺筋草
- 小画眉草
- 双肾子
- 双翎草
- 草地黄芩
- 滑背草鞋根
- 杂交景天
- 水虾子草
- 水鬼蕉叶
- 桦革裥菌
- 桦叶葡萄根皮
- 山姜花
- 生姜汁
- 小花青藤
- 泡花树
- 小白绵参
- 小金梅草
- 火炭母草根
- 山大黄
- 假山皮条
- 假连翘叶
- 湖北海棠根
- 凸额马先蒿
- 唐古特青兰
- 具苞水柏枝
- 火赤链蛇
- 井边茜
- 香堇菜
- 双剪菜
- 海州骨碎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