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花鬼针草
《中华本草》:白花鬼针草
拼音注音
Bái Huā Guǐ Zhēn Cǎo
别名
金杯银盏、金盏银盆、盲肠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白花鬼针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idens pilosa L.var .radiata Sch.-Bip. [B. pilosa L.var .albiflora Maxim.; B.pilosa L.var .minor (Bl.) Scherff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白花鬼针草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30-100cm。茎钝四棱形,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的柔毛。茎下部叶较小,3裂或不分裂,通常在开花前枯萎;中部叶具长1.5-5cm无翅的柄,三出;小叶常为3格,很少为具5(-7)小叶的羽状复叶,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2-4.5cm,宽1.5-2.5cm,先端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有时偏斜,不对稀,边缘有锯齿,顶生小叶较磊,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3.5-7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或近圆形,具长1-2cm的柄,边缘锯齿,上部叶小,3裂或不分裂,条状披针形。头大辩论花序有长1-6(果时长3-10)cm的花序梗;总苞苞片7-8枚,条状匙形,外层托片披针形,内层条状披针形;舌状花5-7枚,舌片椭圆状倒卵形,白色,长5-8mm,宽3.5-5mm,先端钝或有缺刻;盘花筒状,长约4.5mm,冠檐5齿裂。瘦果黑色,条形,长7-13mm,先端芒刺3-4枚,长1.5-2.5mm,具倒刺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村旁、路边及临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化东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干燥药材呈条状。茎钝四棱形。下部叶3裂或不分裂;中部叶具柄,三出,小叶3枚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不对称,边缘具锯齿。头状花序边缘具舌状花5-7枚,舌片椭圆状倒卵形,长5-8mm,宽3-5mm,黄白色,先端钝或有缺刻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湿退黄。主感冒发热;风湿痹痛;湿热黄疸;痈肿疮疖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沙棘豆
- 九里根
- 草贝母
- 桦树皮
- 草独活
- 海底柏
- 猴樟
- 四轮草
- 黄葛树
- 假百合
- 四季春
- 水葫芦
- 小蒜
- 小绿芨
- 银叶柳
- 假菠萝
- 京大戟
- 草乌头
- 四季青
- 假大薯
- 山刺梨
- 海螺壳
- 小青
- 娑罗子
- 山壳骨
- 雨蛙
- 白栎
- 槐角
- 野西瓜苗子
- 假蒟根
- 假木豆
- 银花子
- 唢呐花
- 山黄麻
- 莿(木冬)
- 水葱
- 抓地虎
- 水龙
- 海鹞鱼
- 柞木枝
- 柞树叶
- 核桃仁
- 落地小金钱
- 枳椇根
- 枳根皮
- 栉叶蒿
- 柞木根
- 栀子花
- 朱砂七
- 白药子
- 淮通
- 核桃楸
- 柞树皮
- 栀子根
- 制草乌
- 中华莛子藨
- 中华石龙尾
- 中华绣线梅
- 中间骨牌蕨
- 海莲叶
- 台湾榕
- 柞蚕蛹
- 中亚天仙子
- 旱田草
- 葱叶
- 四时青
- 剪刀股
- 小蕨鸡
- 四照花
- 阳桃叶
- 刺天茄
- 草藤乌
- 茜草根
- 山土瓜
- 藏紫菀
- 沙枣花
- 假刺藤
- 商陆叶
- 草胡椒
- 活血丹
- 海鳗头
- 茶树根
- 水蓑衣
- 银柴胡
- 小百部
- 草石蚕
- 野颠茄
- 火头根
- 藏三七
- 山大颜
- 草柏枝
- 山地豆
- 草蜘蛛
- 蚕豆花
- 草豆蔻
- 四孢蘑菇
- 小狗脊
- 野苦梨根
- 土沙参
- 草绣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