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花鬼针草
《中华本草》:白花鬼针草
拼音注音
Bái Huā Guǐ Zhēn Cǎo
别名
金杯银盏、金盏银盆、盲肠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白花鬼针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idens pilosa L.var .radiata Sch.-Bip. [B. pilosa L.var .albiflora Maxim.; B.pilosa L.var .minor (Bl.) Scherff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白花鬼针草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30-100cm。茎钝四棱形,无毛或上部被极稀的柔毛。茎下部叶较小,3裂或不分裂,通常在开花前枯萎;中部叶具长1.5-5cm无翅的柄,三出;小叶常为3格,很少为具5(-7)小叶的羽状复叶,两侧小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2-4.5cm,宽1.5-2.5cm,先端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有时偏斜,不对稀,边缘有锯齿,顶生小叶较磊,长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3.5-7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狭或近圆形,具长1-2cm的柄,边缘锯齿,上部叶小,3裂或不分裂,条状披针形。头大辩论花序有长1-6(果时长3-10)cm的花序梗;总苞苞片7-8枚,条状匙形,外层托片披针形,内层条状披针形;舌状花5-7枚,舌片椭圆状倒卵形,白色,长5-8mm,宽3.5-5mm,先端钝或有缺刻;盘花筒状,长约4.5mm,冠檐5齿裂。瘦果黑色,条形,长7-13mm,先端芒刺3-4枚,长1.5-2.5mm,具倒刺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村旁、路边及临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化东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干燥药材呈条状。茎钝四棱形。下部叶3裂或不分裂;中部叶具柄,三出,小叶3枚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先端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不对称,边缘具锯齿。头状花序边缘具舌状花5-7枚,舌片椭圆状倒卵形,长5-8mm,宽3-5mm,黄白色,先端钝或有缺刻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湿退黄。主感冒发热;风湿痹痛;湿热黄疸;痈肿疮疖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安徽小檗
- 白冷草
- 矮卫矛
- 白升麻
- 包袱七
- 白刺花叶
- 八仙草
- 白梅
- 白皮柯
- 巴茅果
- 白花杆
- 白蒿花
- 白托柄菇
- 八股绳
- 白粉蝶
- 白花苋
- 白苣
- 杯苋
- 白蜡树叶
- 白叶刺根
- 八月札
- 白活麻
- 白线薯
- 盐肤子
- 白芍
- 白蔹子
- 柄果槲寄生
- 白对节子叶
- 白牛胆
- 白花丹
- 白花岩青兰
- 白花猪母菜
- 白杨树根皮
- 白栎蔀
- 白榔皮
- 白花柴
- 白千层皮
- 白土茯苓
- 白花灯笼
- 白丁香
- 阿魏侧耳
- 白花菜子
- 红鸡踢香根
- 狐心
- 刺李
- 小木通
- 赤火绳
- 荭草
- 巴豆霜
- 白常山
- 北豆根
- 北鱼黄草
- 白花藤
- 白三百棒
- 暗鳞鳞毛蕨
- 桉树果
- 巴山虎
- 矮子常山
- 白毛藤
- 白毛夏枯草
- 白胶香
- 白螺蛳壳
- 安息香
- 扁蕾
- 爆仗竹
- 矮脚枫叶
- 阿利藤
- 扁轴木
- 白花坚荚树
- 刺榆皮
- 栓皮栎
- 血藤
- 灰凤梨
- 大树三台
- 丁香蓼
- 山小橘
- 大头茶果
- 百灵草
- 苦草
- 绣线菊
- 独一味
- 黄金菊根
- 瓠子
- 岩石羊
- 琼枝
- 油茶根
- 桃根
- 眼子菜
- 藤三七
- 三十六荡
- 豆黄
- 千斤拔
- 显脉罗伞
- 变蛋
- 新裂耳蕨
- 网纹灰包
- 大扁竹兰
- 小酒瓶花
- 石仙桃
- 瓶耳小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