苋根
《中华本草》:苋根
拼音注音
Xiàn Gēn
别名
地筋
出处
出自《石药尔雅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苋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maranthus mangostanus L.[Amaranthus man-gostanus L.;A.gangeticus L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三季均可采挖,去茎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粗壮,绿色或红色,分枝较少,高80-150cm。叶互生;叶辆长3-10cm,绿色或红色;叶片卵形、菱状卵形或披针形,长4-12cm,宽3-7cm,绿色或常成红色、紫色或黄色,或部分绿色加杂其他颜色,钝头或微凹,基部广楔形,全缘或波状,无毛。花簇腋生,球形,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,上都呈稍断续的穗状花序,花黄绿色,单性,雌雄同株;苞片及小苞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芒状,长约4mm,膜质,透明;等片3,披针形,膜质,先端芒状;雄蕊3;雌蕊1,柱头3裂。胞果卵状长圆形,长于果实,熟时环状开裂,上半部成盖状脱落,包干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黑褐色,近于扁圆形,两面凸,平滑有光泽,边缘钝。花期5-8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,有时逸为半野生。
性味
辛;性微寒
归经
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解热毒;散瘀止痛。主痢疾;泄泻;痔疮;牙痛;漆疮;阴囊肿痛;跌打损伤;崩漏;带下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;煎汤熏洗。内服:前汤,9~15g,鲜品15-30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治阴下冷痛,入腹则肿满杀人,捣烂敷之。2.《分类草药性》:红苋菜根:破症瘕、血块。煅灰搽鼻蚁子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根梗:治鼻NI;根:治红崩白带及痔疮。4.《重庆草药》:治跌打损伤,吐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苋根
拼音注音
Xiàn Gēn
别名
地筋(《石药尔雅》)。
出处
《石药尔雅》
来源
为苋科植物苋的根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苋"条。
性味
甘,寒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性微寒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味甘,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阴囊肿痛,痔疮,牙痛,跌打损伤,崩漏,带下。
①《纲目》:"治阴下冷痛,入腹则肿满杀人,捣烂敷之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红苋菜根:破症瘕、血块。煅灰搽鼻蚁子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根梗:治鼻匿;根:治红崩白带及痔疮。"
④《重庆草药》:"治跌打损伤,吐血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。内服:煎汤,鲜者0.5~1两;或浸酒。
复方
①治阴冷,渐渐冷气入阴囊,肿满恐死,日夜疼闷不得眠:捣苋菜根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牙痛:苋根晒干,烧存性,为末揩之,再以红灯笼草根煎汤漱之。(《孙天仁集效方》)
③治鼻匿:苋根或梗、野斑竹笋壳煅灰,加冰片研粉,调麻油外搽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一碗水
- 杏仁
- 小过路黄
- 新疆芍药
- 象皮
- 桐木
- 长萼猪屎豆
- 一枝香
- 云豹骨
- 番杏
- 对节叶根
- 小三叶耳蕨
- 大叶醉鱼草
- 矮子常山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矮脚龙胆
- 碱花
- 李根皮
- 丹参
- 刷把草根
- 牛奶浆
- 草灵仙
- 排骨灵
- 衣鱼
- 羊脂
- 南岭黄檀
- 瑞香
- 腊梅
- 田野卷耳
- 荷蒂
- 车前子
- 新疆紫草
- 西藏马先蒿
- 揉白叶
- 松根
- 栝楼皮
- 大臭黄荆
- 麻柳叶
- 土箭芪
- 鳖肉
- 云南莲座蕨
- 小麦苗
- 半柱花
- 香蕉弄蝶
- 千里光
- 一点血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凤仙
- 热带灵芝
- 糠油
- 云实
- 狼肉
- 箬蒂
- 小叶眼树莲
- 石芥菜
- 蝴蝶花
- 锅粑
- 母草
- 救必应
- 花叶狗牙七
- 环纹苦乳菇
- 光叶山黄麻
- 吕宋楸毛
- 薄荷露
- 凤尾草
- 西洋参
- 鸭
- 圆叶锦葵根
- 砗磲
- 驴蹄草
- 土茯苓
- 野薴麻
- 石上铁角蕨
- 长隔距兰
- 鸡眼草
- 大过山龙
- 高山龙胆
- 楸叶
- 红土子皮
- 木鳖子根
- 大头菜子
- 野木鱼
- 纤齿卫矛
- 海鹞鱼肝
- 冬瓜瓤
- 大叶马尾连
- 豆腐渣
- 白鬼笔
- 红花龙胆
- 山道年蒿
- 毛蕨根
- 异野芝麻
- 小苦参
- 牛耳枫根
- 狭绿叶线蕨
- 光背杜鹃
- 狭叶山胡椒
- 细辛
- 菘子
- 枫柳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