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尼参
《中华本草》:白尼参
拼音注音
Bái Ní Sh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海参科动物蛇目白尼参及图纹白尼参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ohadschia argus Jaeger2.Bohadschia marmorata Jaeger[B.bivittata(Mitsukuri);B.koellikeri(Semper)]
原形态
1.蛇目白尼参,一般体长30-50cm,背面为深灰色或灰白带黄色,有许多显着的蛇目状斑纹,各斑纹的周围颜色较浅,内有黑色圈,圈内为黄色,中央有一黑点,从点上伸出一小疣,也常排列成不规则的纵行。口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腹面平坦,呈淡灰褐色,并密生很多排列不规则的管足。背面皮骨片主要为繁简不同的花纹样体;腹面皮内骨片为卵形颗粒体及葡萄状花纹体。2.图纹白尼参,体形肥胖,长约30cm,宽8-10cm左右,前后两端几乎一样宽。口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全身散布很多形状较小的管足,排列不规则,沿腹面中央线排列较密。背面浅黄褐色,前后有两埠赤褐色大横斑或小斑。腹面色较浅为黄白色或白色。背面皮内骨片为末端分枝2-4次的X形花纹样体;腹面皮内骨片也是花纹样体,但分枝较宽而短,甚至变为卵圆形的颗粒体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多栖息于珊瑚礁内或泻湖内,水深6-18m有海草的沙底。2.生活时体色图纹变化较大,常呈大理石花纹状或地图斑块状。多生活于珊瑚礁沙底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。2.我国分布于海南及西沙、南沙等群岛。
化学成分
全体含三萜甙(triterpenoid glycosides),用Smith降解法得海参-9-(11)-烯-3β,12α-二醇[holost-9-(11)-ene-3β,12α-diol]及海参-9(11)-烯-3β-醇[holost-9(11)-en-3β-ol],海洋甙(marine glycoside),皂甙(saponins),羊毛脂-9(11)-烯-3β-醇[lanost-9(11)-en-3β-ol],4α,14α-二甲基-5α-胆甾-9(11)-烯-3β-醇[4α,14-dimethyl-5α-cholest-9(11)en-3β-ol],14α,甲基胆甾醇-9(11)-烯-3β-醇[14α-methylcholest-9(11)-en-3β-ol],海参素A。
药理作用
体外试验,蛇目白尼参皂甙3-100μg/ml时,对白色念珠菌、热带假丝酵母(Candida tropicalis)、产朊假丝酵母(C.utilis)、克鲁斯假丝酵母(C.krusei)等均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。从白尼参(Bohadschia graeffei)中分离出的海参素A,体外能完全抑制酵母的增殖,大剂量时能完全杀死肿瘤细胞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肾。主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;研末,每次,5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草蔻
- 异木患
- 乌金草
- 乌豆根
- 大茶根
- 野火球
- 五加果
- 乌榄根
- 胡桃枝
- 石萝藦
- 石榴叶
- 榆荚仁
- 石枣子
- 甲鱼头
- 野罂粟
- 石瓜子
- 水菇里
- 菊架豆
- 油茶叶
- 野前胡
- 大杜鹃
- 石蝴蝶
- 白接骨
- 大头狗
- 箭叶苣
- 积雪草
- 大头茶
- 午时花
- 午时茶
- 月桂叶
- 胡桃油
- 椰子瓤
- 大脚菇
- 石荠苎
- 筋骨草
- 乌蛇胆
- 石岩鸡
- 五叶藤
- 荚蒾根
- 娃娃拳
- 菊花根
- 胡桃根
- 大芒萁
- 乌蛇膏
- 裸柱菊
- 五月茶
- 野甘草
- 越橘果
- 大散血
- 大桫椤
- 野桂花
- 大尾摇
- 胡葱子
- 大白药
- 乌药花
- 水松
- 野梧桐
- 荠菜花
- 莙荙菜
- 红芪
- 乌骨鸡
- 石胆草
- 野灯草
- 水胡满
- 水曲柳
- 水苏根
- 石指甲
- 爵床
- 大山豆
- 石榴根
- 胡颓子叶
- 水草乌
- 野漆树叶
- 水栀叶
- 五味藤
- 石地钱
- 野海椒
- 杨翠木
- 石刷把
- 菊花参
- 野鸡脑
- 胡萝卜叶
- 五色梅叶
- 竹精
- 野决明
- 结血蒿
- 羊肚
- 水木草
- 野京豆
- 野洋参
- 野牡丹子
- 五灵脂
- 石脑油
- 粳米泔
- 绢毛苣
- 乌蛇卵
- 箭杆七
- 野棉花
- 水玉簪
- 扁竹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