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石龙尾
《中华本草》:中华石龙尾
拼音注音
Zhōnɡ Huá Shí Lónɡ Wěi
别名
蛤蟆草、华石龙尾、过塘草、风肿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Chinese Marshweed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中华石龙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mnophila chinensis (Osbeck) Mer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-20cm。除叶和花冠外全株密被多细胞柔毛。根状茎长,下部匍匐而节上生根,茎上部单一或自基部分枝。叶对生,偶3-4枚轮生;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,稀为匙形,长5-53mm,宽2-15mm,先端钝,基部抱茎,边具锯齿,背面有小腺点。花单生叶依或为少花的总状花序,腋生或顶生;花梗直挺,长3-15mm;小苞片长约2mm;花萼钟状,长约6mm,5裂,裂片三角状钻形;花冠紫红色、蓝色,稀为白色,长10-15mm,上唇浅2裂,下唇3裂;雄蕊4,花室稍分离。蒴果宽椭圆形,两侧扁,长约5mm,浅褐色。花、果期10月至翌年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旁、山谷、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;凉血解毒。主水肿;结膜炎;风疹;天疱疮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微甘、苦,性凉。有清热利尿、凉血解毒的功能。用于水肿、结膜炎、风疹、天疱疮、毒蛇、蜈蚣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中华石龙尾
别名
蛤胆草、华石龙尾、过塘蛇
来源
玄参科中华石龙尾Limnophila chinensis (Osb.) Merr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性味
微甘、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,凉血解毒。主治水肿,结膜炎,风疹;外用治天疱疮,毒蛇、蜈蚣咬伤。
用法用量
鲜全草1~2两,水煎服。外用鲜全草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莓叶委陵菜
- 雌黄
- 苔菜
- 补血薯
- 罗伞树
- 南瓜叶
- 桐叶千金藤
- 玉蜀黍根
- 细芦子藤
- 苍耳囊虫
- 牙痈草
- 海螵蛸
- 棕树心
- 石胆草
- 南枳椇
- 黄樟
- 狼麻
- 菩提香
- 青刺尖
- 天葵子
- 海萝
- 石楠
- 突厥雀
- 麻油
- 雪里开
- 鲫鱼子
- 黄水茄
- 红花点地梅
- 土大黄
- 大红袍
- 十大功劳根
- 盘羊肺
- 三台红花
- 地枇杷
- 菊花参
- 车前状垂头菊
- 榠樝
- 野菱根
- 驴耳朵草
- 老枪谷子
- 黄断肠草
- 糖芥
- 甘肃棘豆
- 牛奶菜
- 蒙自虎耳草
- 肥肉草
- 青盐陈皮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竹衣
- 中华里白
- 伤寒头
- 白千层
- 老米酒树
- 白桂
- 水蔓青
- 龙头草
- 人面子根皮
- 天名精
- 化血胆
- 小黑药
- 石豇豆
- 红葵
- 宽唇神香草
- 胡颓子
- 紫背草
- 百日草
- 鹅脚木叶
- 王不留行
- 红薯细辛
- 铁杆蒿
- 马雹儿
- 金箔
- 野山楂
- 剪刀草
- 铁罗伞
- 樟树皮
- 檀香泥
- 霹水草
- 美味牛肝
- 广防风
- 轮环藤
- 云南希草
- 光决明
- 铁树叶
- 灰树花
- 小叶双眼龙
- 两头尖
- 狸肉
- 毛脉柳叶菜
- 大地棕根
- 红钉耙藤
- 石栗叶
- 茖葱
- 柑皮
- 元宝草
- 酸枣树皮
- 千里马
- 黄杞皮
- 通骨消茎叶
- 玳玳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