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薯莨
《中华本草》:白薯莨
拼音注音
Bái Shǔ Lànɡ
别名
白米茹粮、山仆薯、山薯、板薯、地遍、山朴薯、大力王
英文名
Rhizome of Hispid Yam
出处
出自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2.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白薯莨,薯块和枝有毒。含薯蓣皂甙等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白薯莨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rea hispida Dennst.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茎叶及须根,洗净,切片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白薯莨,缠绕草质藤本。块茎大小不一,卵形、卵圆形或不规则,外皮褐色,有多数细长须根,断面新鲜时白色或微带蓝色。茎粗壮,圆柱形,长达30m,有三角状皮刺,初有柔毛,后渐变无毛。掌状复叶有3小叶;叶柄长达30cm,密被柔毛;顶生小叶倒卵圆形、倒卵状椭圆形,长6-12cm,宽4-2cm,或更长而宽,侧生小叶片较小,斜卵状椭圆形,偏斜,先端渐尖,全缘,表面稍有柔毛或近无毛。雄花序长可达50cm,穗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,密被绒毛;雄花外轮花被片小,内轮较大而厚;雄蕊6,有时不全发育。蒴果三棱状长椭圆形,硬革质 ,长3.5-7cm,宽2.5-3cm,密被柔毛;种子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,种翅向蒴果基部伸长。花期4-5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沟谷边灌丛中或林边;野生或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生物碱薯蓣碱(dioscorine)。
药理作用
薯蓣碱味苦有毒,结构与可卡因相似,作用亦有些类似。它对大鼠、小鼠均可引起印防己毒素样惊厥,在接近惊厥剂量时有某些催醒作用;皮内注射对豚鼠有局部麻醉作用;能增强肾上腺素对麻醉猫的升压作用;在离休豚鼠回肠标本上,有抗乙酰胆碱的作用;对正常大鼠有抗利尿作用,1mg相当100微单位垂体后叶素;对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60mg/kg。薯蓣皂甙(Dioscine)为薯蓣碱之二氢异构体,作用性质相似,但较弱。
性味
辛;苦;寒;有毒
毒性
对小鼠之半数致死量为100mg/kg;水溶液不稳定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消肿。主痈疽肿毒;梅毒;下疳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烂敷;或煎水洗、研末调涂、熬膏贴。
注意
禁内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洗疳敷疮,散热解毒,理痈疽恶毒大疮,消肿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跌打伤肿痛,敷背痈,治下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薯莨
拼音注音
Bái Shǔ Lànɡ
别名
山仆薯、板薯、那亚、榜花薯、叶板茨、榜薯、野葛薯、山薯
来源
薯蓣科薯蓣属植物白薯莨Dioscorea hispida Dennst.,以块茎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切片,晒干。
性味
甘,凉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,去瘀止血。外用治疮痈肿毒,跌打扭伤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鲜品适量,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白薯莨
拼音注音
Bái Shǔ Lànɡ
别名
白米茹粮(《陆川本草》),山仆薯、山薯、板薯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薯蓣科植物白薯莨的块茎。冬季叶落时挖取较好。
原形态
多年生缠绕草本。块茎肉质,小的略呈圆球形,大的常有分裂。外表黄褐色、苍白色或灰白色,肉白色或黄色。茎粗,圆柱形,略有刺,长可达30米。复叶互生,具长柄;小叶3枚,薄纸质,具短柄,下面无毛或被疏柔毛;中央1枚椭圆形或长圆形,很少倒卵形,长可达15厘米,基部钝或浑圆,5脉;侧生叶较小,极偏斜,基部也常有5脉。花小,单性,排列成穗状花序;雄花序圆柱形,密被柔毛,有花约40朵,苞片短于花,花被6裂,2轮排列,外轮圆形,长不及1毫米,内轮较长而厚,雄蕊6;雌花序花疏离,雌花与雄花相似,子房下位,花柱3,分离。蒴果具短柄,被柔毛,3瓣裂,有3翅。种子具翅。花期4~5月。果期7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山坡旷地、山谷、疏林或密林中。分布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生物碱薯蓣碱。印度产者,只含痕迹的皂甙。
性味
苦,寒,有毒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甜,性寒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苦,寒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辛苦,寒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散热,消肿,解毒。治痈疽肿毒,梅毒,下疳,跌打损伤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洗疳敷疮,散热解毒,理痈疽恶毒大疮,消肿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跌打伤肿痛,敷背痈,治下疳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烂敷或煎水洗、熬膏贴。
注意
忌内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滇南冠唇花
- 秤砣梨
- 大皂角
- 三颗针
- 三七
- 水仙
- 苍耳子
- 鳖甲
- 穿山甲
- 象胆
- 白榄根
- 白苣
- 鞘菝葜
- 淡竹笋
- 狗舌草
- 小赤麻
- 食盐
- 瓜螺
- 熊脂
- 大腹皮
- 白花苋
- 牛王肺筋草
- 茅膏菜
- 紫芋
- 粗皮松萝
- 铁海棠
- 茯苓
- 紫叶秋海棠
- 长瓣金莲花
- 大鱼鳅串
- 箬叶
- 穿耳菝葜
- 紫花芥子
- 苍耳
- 绿萼梅
- 桃枝
- 葱汁
- 紫背黄芩
- 败火草
- 龟胆汁
- 木奶果
- 疏松卷柏
- 象骨
- 臭李皮
- 苦楝花
- 淡竹根
- 金挖耳根
- 报春花
- 紫河车
- 水马桑枝叶
- 栝楼子
- 狗蹄
- 脆骨风
- 破牛膝
- 盆架树
- 驼乳
- 青黛
- 山肉桂
- 小黄断肠草
- 都拉
- 石韦根
- 铜罗伞
- 香堇菜
- 铁蚂蟥
- 石荠苎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细枝柃
- 垂丝海棠
- 茖葱
- 桐叶千金藤
- 河口莲座蕨
- 赤茯苓
- 地灵根
- 白千层
- 巴旦杏仁
- 骆驼蹄瓣
- 小地柏
- 芦荟花
- 猴接骨草
- 朱顶红
- 荨麻
- 密叶天胡荽
- 甜瓜子
- 山东肿足蕨
- 台湾海棠
- 蓝花子
- 翅果藤
- 星宿菜
- 大刺儿菜
- 马蝗果
- 酸枣根
- 大黄连刺
- 黑龙串筋
- 雷公藤
- 刺天茄叶
- 刺楸树叶
- 龙珠根
- 牛耳朵
- 荷苞花根
- 甘肃棘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