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檀
《中华本草》:白檀
拼音注音
Bái Tán
别名
砒霜子、蛤蟆涎、白花茶、牛筋叶、檀花青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矾科植物白檀的根、叶、花或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mplocos paniculata(Thunb·) Miq·[Prunus paniculata Thunb.」采收和储藏:根,秋、冬季挖取;叶,春、夏季采摘;花、种子,于5~7月花果期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嫩枝有灰白色柔毛,老枝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-5mm;叶片膜质或薄纸质,阔倒卵形、椭圆状倒卵形或卵形,长3-11cm,宽2-4cm,朱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有细尖锯齿,叶面无毛或有乘毛,叶背通常有柔毛或仅脉上有柔毛;中脉在叶面凹下,侧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,每边4-8条。圆锥花序长5-8cm,通常有柔毛;苞片通常条形,有褐色腺点,早落;花萼长2-3mm,萼筒褐色,无毛或有疏柔毛,裂片半圆形或卵形,稍长于萼筒,淡黄色,有纵脉纹,边缘有毛;花冠白色,长4-5mm,5深裂几达基部;雄蕊40-60;子房2室,花盘具5个凸起的腺点。核果熟时蓝色,卵状球形,稍扁斜,长5-8mm,先端宿萼裂片直立。花期5月,果熟期7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湿,好光,要求肥沃土壤。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于7月采收果实,去掉果肉,种子常用沙藏层积90d以上,春播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60-2500m的山坡、路边、疏林或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长江以南各地及台湾。
性味
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调气散结;祛风止痒。主乳腺炎;淋巴腺炎;肠痈;疮疖;疝气;荨麻疹;皮肤瘙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24g,单用根可至30-4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: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檀
拼音注音
Bái Tán
别名
野荞面根、大撵药、地胡椒、乌子树
来源
山矾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(Thunb.) Miq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台湾、云南。
性味
苦、涩,微寒。
功能主治
消炎软坚,调气。主治乳腺炎,淋巴腺炎,疝气,肠痈,胃癌,疮疖。
用法用量
3~8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棱草
- 杏子
- 四方盒子草
- 蝇虎
- 野丹参
- 野前胡
- 鹿茸草
- 升登
- 茄子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野火球
- 燕麦灵
- 半圆盖阴石蕨
- 山佛手
- 半边风
- 球花紫云英
- 槭叶止血草
- 十萼茄
- 山乌桕
- 东野菰
- 野慈姑
- 芸薹子油
- 迎红杜鹃
- 西藏花椒
- 狗脑
- 三色堇
- 白狼毒
- 萝芙木
- 野猪皮
- 山荷叶
- 钓樟根皮
- 山土瓜
- 野核桃仁
- 山慈姑
- 苘麻根
- 丝棉木
- 野漆树
- 四方木皮
- 三条筋
- 刺苞南蛇藤
- 黄断肠草
- 野冬青皮
- 野茉莉
- 山大刀根
- 拔毒散
- 茶油
- 扁豆花
- 野棕
- 迎山红
- 实葫芦根
- 八楞木
- 琴唇万带兰
- 三朵云
- 衣鱼
- 球果藤
- 秋唐松草
- 野杜仲
- 玉米轴
- 扁担蒿
- 大冷水麻
- 荔枝藤
- 透骨香
- 冰草
- 白肚
- 槲实仁
- 扁担藤
- 野山芝麻
- 四指马鲅
- 山岗稔
- 铜棒锤
- 四照花果
- 射干
- 丝茅七
- 伞杨
- 野厚朴
- 野猪胆
- 端哼
- 水蛭
- 白枪杆根
- 半把伞
- 升药
- 毛荚决明
- 野冬青果
- 北细辛
- 沙棘豆
- 巴豆树根
- 野胡萝卜根
- 野猪胆草
- 香圆子
- 楸木果
- 八楞麻
- 巴豆壳
- 小扁豆根
- 巴掌草
- 升麻
- 古山龙
- 泉水
- 胡枝子根
- 石首鱼鲞
- 小叶买麻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