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冰
拼音注音
Bīnɡ
别名
凌、石水
英文名
ic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ce
原形态
晶体结构属六方晶系。常为细粒致密块体;或为具六方对称的雏晶、树枝状连晶等(见于雪花、霜华、冰花),或具同心状结构(如冰雹)、钟乳状结构(岩洞中钟乳冰、石笋冰);很少见片、板状的规则集合体。无色透明,含气泡、裂隙处呈乳白色或混浊的白色;大块纯净的冰,散射光略带淡蓝色调。无解理,断口贝壳状、次贝壳状。硬度1.5。性脆、易碎。相对密度0.917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冰分布于冰川、雪山外,北方各省区冬冷见冰雪,秋凉见霜,夏晶天然产的冰可见于低温岩洞中(沿裂隙下渗的地下水冻结成冰),不论南北均属罕见。资源分布:人工制冰在全国四季均有产出。
性味
甘;大寒;无毒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退热消暑;解渴除烦。主伤寒阳毒;热甚昏迷;中暑烦渴
用法用量
内服:含化。外用:罨敷。
注意
不可过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去热烦。2.《日用本草》:解烦渴,消暑毒。3.《纲目》:伤寒阳毒、热甚昏迷者,以冰一块置于膻中,良。亦解烧酒毒。4.《医林纂要》:凡天行热毒,伤寒阳毒,阳明壮热,以至神气昏迷者,置冰块心胸间,即可清醒。不可过食。冰过食反伤阳,命火以衰,脾胃不能化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冰
拼音注音
Bīnɡ
别名
凌(《纲目》)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水凝成的无色透明的固体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退热消暑,解渴除烦。治伤寒阳毒,热甚昏迷,中暑烦渴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去热烦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解烦渴,消暑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伤寒阳毒、热甚昏迷者,以冰一块置于膻中,良。亦解烧酒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含化.外用:罨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天香炉
- 白金古榄
- 海芋
- 黑色鳞毛蕨根
- 美丽风毛菊
- 天仙藤
- 冰草根
- 银老梅
- 木香子
- 冠果草
- 栗树皮
- 万寿菊
- 王瓜根
- 紫藤子
- 匙羹藤
- 竻苋菜
- 圆叶母草
- 芭蕉叶
- 催乳藤
- 车前
- 缅茄
- 绿包藤
- 鹅毛
- 海参内脏
- 厚皮树
- 白皮柯
- 千年健
- 鳞片水麻
- 侧柏叶
- 杏香兔耳风
- 车前草
- 屈头鸡
- 赖草
- 赤扬
- 尿桶弓
- 阿尔泰扭藿香
- 雉子筵
- 鹿筋
- 苦地胆根
- 乌桕木根皮
- 退血草
- 橘红珠
- 全蝎
- 小紫金牛
- 大花石上莲
- 芦子藤
- 九里香
- 茸草
- 三十六荡
- 郁李仁
- 百足藤
- 密毛桃叶珊瑚叶
- 铁筷子
- 铁落
- 刺黄柏叶
- 大白顶草
- 球穗花千斤拔
- 悬钩茎
- 王孙
- 悬钩子
- 文蛤肉
- 踏膀药
- 粗皮蛙
- 铁丝灵仙
- 瓦松
- 毛足铁线蕨
- 梓树
- 甘肃土当归
- 鸡毛菜
- 翅柄蓼
- 三白草根
- 土羌活
- 黑面叶根
- 蓬蘽
- 节节草
- 白猪栗根
- 光刺长突球
- 白果根
- 鸡挂骨草
- 山东肿足蕨
- 三蕊草
- 蕨根
- 莲须
- 萆薢
- 七里香
- 马刀
- 云南红豆蔻
- 东北溲疏
- 擘蓝
- 水飞蓟
- 大叶金花茶叶
- 小果皂角
- 豆瓣香
- 鸡肫草
- 独脚乌桕
- 金鸡尾巴草根
- 苦参
- 红花山牵牛
- 血人参
- 羯布罗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