楝叶
《*辞典》:楝叶
拼音注音
Liàn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楝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叶。夏、秋采,晒干。
药理作用
苦楝子叶的水提取液(2~5%)可防止蚱蜢、蝗虫等对植物之侵害,而对人、畜无毒,其有效成分为类胡萝卜烃。
性味
《广东中药》Ⅱ:"苦,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止痛,杀虫。治疝气,蛔虫,跌打肿痛,疔疮,皮肤湿疹。
①《纲目》:"疝入囊痛,临发时煎酒饮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苦楝树叶,研末外敷。治跌打肿痛,止刀伤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煎水洗,捣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疝气,杀蛔虫:苦楝树叶与果实,煎汁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②治疟疾:苦楝树叶和巫婆子叶晒干,各三钱。清水煎服,不拘时。孕妇忌用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③治皮肤瘙痒或湿疹(包括头皮瘙痒):鲜苦楝叶心(枝尖鲜嫩叶)一握,清水煎汤洗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④治肿毒:苦楝树叶,乌桕树蕊,二味酌量,捣烂敷患处。(《岭南草药志》)
⑤治蜈蚣、蜂伤:楝树枝叶汁涂。(《简便单方》)
临床应用
治疗化脓性皮肤病:取苦楝树叶洗净切碎,每1市斤加水3000毫升,煎沸40~60分钟,冷却过滤,装入消毒玻瓶中备用。每1000毫升溶液内加入10%石炭酸溶液5毫升防腐。用法:先用苦楝叶溶液洗涤创口表面脓痂,然后用消毒纱布浸透药液作创面湿敷,每3~5小时在纱布上加滴该药液以保持湿润。如创面广泛或患部不易湿敷时,可每日用该药液洗涤创面3次。一般用药后第1日即见创面干燥,红晕消退,瘙痒显着减轻;续治2~4天后即结痂落屑。共治疗脓疱疮、湿疹样皮炎、慢性湿疹等疾患34例,痊愈25例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蔓生百部
- 河蚌
- 白檀
- 海芋
- 吊兰
- 鸱鸺
- 鷩雉
- 马甲子根
- 蜂蜜
- 柔软石韦
- 土碎补
- 阔叶石韦
- 羌活
- 栀子花
- 开口箭
- 甘遂
- 臭茉莉叶
- 金腰
- 海蚯蚓
- 金线草根
- 石芥菜
- 挖耳草根
- 龙须眼子菜
- 细沙虫草
- 冬瓜叶
- 土常山
- 方叶五月茶
- 血余
- 粗皮松萝
- 丽江山慈菇
- 绿绒蒿
- 山核桃叶
- 大绿藤
- 水韩信草
- 浙地黄
- 灯心草根
- 半蒴苣苔
- 土丁桂
- 大叶千斤拔根
- 小果蕗蕨
- 玫瑰茄
- 建神曲
- 千屈草
- 脓见愁
- 赤阳子
- 猪毛七
- 苎麻梗
- 马交儿
- 海松子
- 红背马蓝
- 钻秆虫
- 红背酸藤
- 湖瓜草
- 鸦葱
- 山苏木
- 高山唐松草
- 吕宋楸毛
- 水火麻
- 喜树
- 金银忍冬
- 臭梧桐
- 绒白乳菇
- 山苦草
- 问荆
- 南天竹梗
- 兴安毛连菜花
- 铁精
- 黄金线
- 小六月寒
- 红楤木
- 蟹爪
- 锥螺壳
- 野牡丹根
- 红石耳
- 网脉山龙眼
- 六月雪
- 小红藤
- 榆枝
- 天脚板果
- 金盏草
- 猪毛草
- 波棱瓜子
- 鹅不食草
- 冷水花
- 拟囊果芹
- 绛梨木叶
- 薏苡叶
- 蛇果黄堇
- 狗泡草
- 欧绵马
- 风箱树根
- 羊屎条根
- 醉魂藤
- 牛蒡
- 峨山雪莲花
- 荚蒾子
- 刺猬皮
- 瓶尔小草
- 红橡木子
- 大散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