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水花
《中华本草》:冷水花
拼音注音
Lénɡ Shuǐ Huā
别名
水麻叶、土甘草、山羊血、白山羊、甜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冷水花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lea notata C.H.Wright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肉质,高25-65cm,无毛。叶对生,2枚稍不等大;叶柄每对不等长,长0.5-7cm;叶片膜质,狭卵形或卵形,长4-11cm,宽1.6-4.8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在基部之上有浅锯齿或浅牙齿,钟乳体条形,在叶两面明显而密,在脉上也有;基出脉3条。雌雄异株;雄花序聚伞状,长达4cm;雄花直径约1.5mm,花被片4,雄蕊4,较花被片长,花药白色;雌花序较短而密,长在1.2cm以下;雌花花被片3,狭卵形,长约0.5mm,中间1枚较长,外面具钟乳体,柱头画笔头状。瘦果卵形,稍偏斜,淡黄色,表面有疣状点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-1400m的林下或沟旁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淡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退黄;消肿散结;健脾和胃。主湿热黄疸;赤白带下;淋浊;尿血;小儿夏季热;疟母;消化不良;跌打损伤;外伤感染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妊娠慎服。[br]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孕妇忌服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冷水花
拼音注音
Lénɡ Shuǐ Huā
别名
水麻叶[四川]
来源
荨麻科冷水花属植物冷水花Pilea notata Wright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集,晒干。
性味
淡、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。用于黄疸,肺结核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。
注意
孕妇忌用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油柑虫节
- 花花草
- 霞天膏
- 黄蜀葵茎
- 盐麸木花
- 东北雷公藤
- 拟囊果芹
- 柚根
- 油棕根
- 香桂皮
- 小鱼仙草
- 栝楼子
- 牛耳枫根
- 大过路黄
- 枇杷核
- 岩参
- 草藤乌
- 古羊藤
- 铜锣七
- 草灵脂
- 潮风草
- 红楠
- 水毛花
- 常春油麻藤
- 滇茜草
- 西瓜黑霜
- 山臭草
- 华山参
- 罗锅底
- 大叶地耳根
- 香柏
- 红皮
- 西藏野花椒
- 银柴胡
- 西南毛莨
- 刺通草
- 蛏壳
- 楮实子
- 香叶树
- 毛节兔唇花
- 宜梧
- 虾子花叶
- 沙七
- 小叶蛇总管
- 刺榆
- 雪药
- 花姬蛙
- 挖耳草根
- 香橼露
- 细枝柃
- 大血藤
- 落霜红
- 朴树根皮
- 淡竹笋
- 大籽蒿
- 酸模叶
- 大叶黄杨根
- 玉簪叶
- 驴头
- 肺心草
- 野猪脂
- 了哥王子
- 茅草箭
- 彩斑桑勒草
- 红胡豆七
- 泡桐
- 马鞍藤
- 羊肌藤
- 榕须
- 桄榔面
- 豆腐泔水
- 桃花
- 龙脑香子
- 薜荔根
- 方解石
- 地涩涩
- 绿茎槲寄生
- 七鳃鳗
- 银兰
- 韭根
- 毛叶兔耳风
- 大透骨草
- 狭叶竹节参
- 翼核果
- 血竭
- 小叶石楠
- 无缝珠
- 大豆黄卷
- 花锚
- 玉米轴
- 黄杞皮
- 砗磲
- 山桂花
- 红雪柳
- 橙皮
- 风花菜
- 紫背菜
- 风叶藤
- 毛白杨
- 化香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