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藤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红藤
拼音注音
Xiǎo Hónɡ Ténɡ
别名
四块瓦
来源
茜草科小红藤Rubia maillardi Levl. et Van.,以根状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贵州。
性味
甘,温。
功能主治
健胃。主治小儿疳积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小红藤
拼音注音
Xiǎo Hónɡ Ténɡ
别名
绿葡萄藤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喜马拉雅爬山虎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葡萄科植物三叶爬山虎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落叶攀援藤本。茎密被红褐色粗毛;卷须短而分枝,螺旋状,顶端有圆形吸盘。叶与卷须对生;叶片掌状,小叶3枚;中间小叶倒卵形至宽披针状卵形,长6~12厘米,宽2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侧生小叶斜卵形,略小,边缘有尖锯齿,两面无毛或下面脉上有短柔毛;叶柄长3~12厘米。聚伞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;花两性,5数,有时4数;萼浅盏状;花瓣黄绿色,矩圆形;雄蕊5;雌蕊1。浆果球形,成熟时黑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。分布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温,昧辛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接骨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风湿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接骨,化瘀,驱风除湿。"
复方
①治跌打损伤:小红藤、见血飞根各一两。泡酒服。
②治骨折:㈠小红藤,见血飞、赤葛根各等分。捣烂,加酒炒热包患处。㈡小红藤、三角风各等分。捣烂,加酒包患处。
③治风湿:小红藤、三角风等分。煎水洗患处。(选方均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叶樟
- 串铃草
- 败酱草
- 绿萼梅
- 刺菠
- 黄羊肉
- 赤瓟根
- 檀根
- 海菜
- 沙糖木
- 蜈蚣藤
- 万丈深茎叶
- 粗腿羊肚菜
- 小叶寄树兰
- 水锦树
- 石笔海胆
- 石链子
- 葫芦巴
- 杨梅叶
- 鹊
- 大白顶草
- 锯齿王
- 双肾子
- 串铃
- 刺果苏木
- 苦荞头
- 柠檬皮
- 水玉簪
- 双肾藤
- 沙枣树皮
- 鳖血
- 山稗子
- 桔梗
- 瑞香根
- 高粱
- 七叶一枝花
- 黑头草
- 小铜锤
- 刺葡萄
- 鸭跖草
- 广藤根
- 黄连
- 大百解薯
- 红瑞木
- 冷蕨
- 东廧子
- 草乌头
- 草木灰
- 石吊兰
- 黄毛山牵牛
- 叶上花
- 象皮木
- 藏荆芥
- 单花芥
- 扁轴木
- 越橘叶
- 太白丽参
- 复叶披麻草根
- 黄藨根
- 盾叶莓
- 阿尔泰瑞香
- 野灯草
- 皮袋香
- 升麻草
- 黄水枝
- 石头菜
- 赪桐叶
- 白沙虫药
- 刺梨叶
- 北沙参
- 海盘车
- 须叶藤
- 鹅喉管
- 刺楸
- 裂叶秋海棠
- 白饭树根
- 鸡嗉子
- 南烛根
- 须叶藤叶
- 茉莉
- 湖北贝母
- 蓖麻子
- 刺梨花
- 莿(木冬)
- 竹节参
- 老鼠耳
- 圆叶野扁豆
- 刺黄柏
- 绵参
- 两指剑
- 网眼瓦韦
- 美丽胡枝子
- 鲐鱼
- 红花山牵牛
- 百足藤
- 毛葡萄叶
- 防风
- 韭菜莲
- 建兰叶
- 黑腺珍珠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