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蚯蚓
《中华本草》:海蚯蚓
拼音注音
Hǎi Qiū Yǐn
别名
沙蠾
英文名
sea earthwor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沙蠾科动物鸡冠沙蠾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enicola Cristata Stimpson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挖出后洗净,晒干或焙干。
原形态
鸡冠沙蠾,体圆柱形,壁薄柔软,前端粗,后端细,形似蚯蚓,体长150-250mm,全体暗绿色,具棕褐色横纹。头部退化,口前叶为一锥状突起,不甚显着。口在前端,口内有肉质状的吻,能伸缩或翻出,吻短,基部有一环钩吻前端光滑;有一圈触手,伸长时呈星状,收缩时形成皱褶,口位于其中。自第5节开始,共有17个刚毛节,刚毛金黄色,其中自第7节到第17节均有鲜红色的羽状鳃丝。自第3刚毛节开始,每节均有5个环轮,约5节以后的刚毛节,环轮数目依次减少。体后端钝,肛门成一横裂,位于接近体前1/16的背面;肛门腹面前方两侧各有一肾孔。消化道细长,约为体长的2倍,扭曲成螺旋形。疣足退化,可分两个肢,背肢为圆锥状突起,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;腹肢退化呈横枕状突起,有一行精而短的钩刚毛。无背须和腹须。身体后段甚小,环轮不易看清,疣足刚毛均不显着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多沙地带,营埋栖生活,深可达0.5m左右,在沙滩表面的穴口常见到有许多扁圆形泥条状的排出物,扭曲状堆积穴口。每年9月间产卵,卵群圆形;一端有细丝插沙中。资源分布:渤海、黄海沿央岸均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体呈弯曲的扁圆柱形,长15-250cm,前端粗,后端细,形似蚯蚓。暗绿色,表面具环纹及深褐色条纹。自第5节开始,共17个刚毛节,刚毛金黄色。疣足退化,背肢为圆锥状突起,有一束细长刺状刚毛。气腥,味咸。
化学成分
全体含牛磺酸(taurine),蛋氨酸(methionine),半胱氨酸(cysteine),胱氨酸(cystine),丝氨酸(SERINE),甘氨酸(valine),丙氨酸(alan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缬氨酸(valine)亮氨酸(leucine),苏氨酸(threonine),精氨酸(arginine)等多种氨基酸。其中牛磺酸含量较高。
性味
味咸;性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敛疮生肌。主痈疮肿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焙干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治痈疮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秀丽野海棠
- 香茅
- 红粘谷子
- 飞天蜈蚣
- 毛药
- 独椒
- 响叶杨
- 毛瓣绿绒蒿
- 小草寇
- 细叶谷木
- 小黄树
- 马来蒲桃
- 细香葱
- 南瓜七
- 鳆鱼
- 丁香根
- 蕨
- 雪人参
- 巴豆霜
- 洋葱
- 地钱
- 新疆远志
- 滇海水仙花
- 香椿
- 大叶苣荬菜
- 榕树
- 石防风
- 小箭草
- 青灰叶下珠
- 小飞扬草
- 土阿魏
- 桃枝
- 小石韦
- 三叶金锦香
- 荞麦七
- 鳕鱼鳔
- 寻骨风
- 细叶小羽藓
- 大黑药
- 碎兰花根
- 香皮树
- 多头风轮菜
- 蓟罂粟子
- 褐带环口螺
- 小石藓
- 蓝叶棵
- 香柏
- 细叶黄杨
- 团叶槲蕨
- 山萝花
- 盐匏藤
- 夏天无
- 西南菝葜
- 丝棉木
- 滇南鸟足兰
- 杏树根
- 女金芦
- 香附
- 紫阳花
- 小龙胆草
- 杜衡
- 香椿子
- 滇瓦花
- 雪乌
- 水边指甲花
- 细穗爵床
- 小通草
- 白桂
- 羊角桃
- 柳杉
- 红葱
- 小灵丹
- 灯心草根
- 金丝杜仲
- 小酒饼花
- 刺南蛇藤
- 狭叶蓬莱葛
- 风箱树花
- 铜锤玉带草
- 雪猪油
- 黄泡子
- 八楞麻
- 光素馨
- 牛扁
- 孝扇草根
- 雪里开
- 见血住
- 相思子根
- 接骨草
- 独蕨萁
- 小石松
- 毒蛆草
- 兔肝
- 心叶荆芥
- 滇高良姜
- 峨山草乌
- 鲎尾
- 伽果
- 蕗蕨
- 宽卵叶山蚂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