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棉木
《中华本草》:丝棉木
拼音注音
Sī Mián Mù
别名
鸡血兰、白桃树、野杜仲、白樟树、南仲根。
英文名
Winterberry Euonymus Herb, Twig and leaf of Winterberry Euonymus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卫矛科植物丝棉木的根、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onymus maackii Rupr.[E.bungeanus Maxim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丝棉木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植株高达8m。小枝细长,略呈四棱形,幼枝疏生柔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1-3.5cm;叶片坚纸质,椭圆状卵形至卵形,长4-10cm,宽3-6cm,先端长渐尖,边缘有细锯齿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。聚伞花序腋生,1-2次分枝,总花梗长1-2cm,有花3-7朵,花黄绿色,4数,径约8mm;花瓣椭圆形,花药紫色,几与花丝等长,花盘肥大,子房与花盘连合。蒴果粉红色,深裂成尖锐的4棱,径约1cm,成熟时4瓣裂。种子淡黄色,有红色假种皮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缘、山麓、山溪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东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贵州。
化学成分
茎木部含雷公藤内酯(wilforlide)A、B,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模绕酮酸(moronicacid),3β,22a-二羟基-12-齐墩果烯-29-羧酸(3β,22a-dihydroxy-olean-12-en-29-oic acid),3β,25-环氧-3a-羟基-20(9)-羽扇豆烯28-核酸(benulin)及丝木棉酸(bungeanic acid)。种子含6a,12-二乙酰氧基-1β,2β,9a-三(β-呋喃羧氧基)-4a-羟基-β-二氢沉香呋喃[6a,12-diacetoxy-1β,2β,ga-tri(β-furancar-bonyloxy)-4a-hydroxy-β-dihydroagarofuran],6a,12-二乙酰氧基-1β,9a-二(β-呋喃羧氧基)-4a-羟基-2β-2-甲基-丁酰氧基-β-二氢沉香呋喃[6a,12-diacetoxy-1β,9a-di(β-furancarbonyloxy)-4a-hy-droxy-2β-2-methyl-butanoyloxy-β-dihydroagarofuran],6a,12-二乙酰氢基-2β,9a-二(β-呋喃羧氧基)-4a-羟基-1β-2-甲基-丁酰氧基-β-二氢沉香呋喃[6a,12-diacetoxy-2β,9a-di(β-furancarbonyloxy)-4a-hydroxy-1β-2-methyl-butanoyloxy-β-dihydroagarofuran]1β,2β,6a,12a-四乙酰氧基-9a-苯甲酸氧基-β-二氢沉香呋喃(1β,2β,6a,12a-tetraacetoxy-9a-benzoyloxy-β-dihydroagarofuran),2β,6a,12-三乙酰氧基-1β,9a-二(β-呋喃羧氧基)-4a-羟基-β-二氢沉香呋喃[2β,6a,12-triacetoxy-1β,9a-di(β-furancarbonyloxy)-4a-hydroxy-β-dihydroagarofuran],2β,6a,12-三乙酰氧基-1β-苯甲酰氧基-9a-β-呋喃羧氧基-4a-羟基-β-二氢沉香呋喃(2β,6a,12-tri-acetoxy-1β-benzoyloxy-9a-β-furancarbonyloxy-4a-hydroxy-β-dihy-droagarofuran),2β,6a,12-二乙酰氧基-1β,9a-二苯甲酰氧基-4a-羟基-β-二氧沉香呋喃(2β,6a,12-triacetoxy-1β,9a-dibenzoyloxy-4a-hydroxy-β-dihydroagarofuran)及6a,9β,12-三乙酰氧基-1β,8β-二苯甲酰氧基-2β-己酰氧基-β-二氢沉香呋喃(6a,9β,12-triacetoxy-1β,8β-dibenzoyloxy-2β-hexanoyloxy-β-dihydroagaroafuran)。
性味
苦;辛;凉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通络;解毒止血。主风湿性关节炎;腰痛;跌打伤肿;血栓闭塞性脉管炎;肺痈;衄血;疖疮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加倍;或浸酒,或入散剂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汤熏洗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止血,泻热。2.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消炎解毒,祛风湿,活血,补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丝棉木
拼音注音
Sī Mián Mù
别名
白皂树(《中国树木志略》),明开夜合(《河北习见树木图说》),桃叶卫矛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白杜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,鸡血兰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白桃树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,野杜仲、白樟树、南仲根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卫矛科植物丝棉木的根、树皮、果实或枝叶。根、树皮、枝叶全年可采;果实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约6米。树皮灰色或灰褐色。小枝细长,灰绿色,略呈4棱;幼枝疏生柔毛。叶对生,椭圆状卵形至卵形,长4~10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具细锯齿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坚纸质,两面绿色,无毛;叶柄长1~3厘米。聚伞花序腋生,有花3~15朵;总花梗长1~2厘米;花黄绿色,直径约8毫米;萼片4,近圆形;花瓣4,椭圆形;雄蕊4,花药紫色,几与花丝等长;子房与花盘连合,花柱1。葫果深裂成尖锐的4棱,直径约1厘米,成热时4瓣裂,露出橘红色的假种皮。种子淡黄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林缘、山麓、山溪路旁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根皮和茎皮含橡胶,干皮含胶质16.3~21.8%,种子含油45.78%。另含卫矛醇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寒,味苦涩。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湿,活血,止血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腰痛,血栓闭塞性脉管炎,衄血,漆疮,痔疮。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止血,泻热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消炎解毒,祛风湿,活血,补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风湿性关节炎:丝棉木根、虎杖根各一两,红木香、五加皮各五钱,烧酒一斤半至二斤,冬天浸一星期(夏天酌减),每次服一至二两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②治膝关节酸疼:丝棉木根三至四两。加红牛膝(苋科牛膝)二至三两,钻地枫(五加科杞李参)一至二两。水煎,冲黄酒、红糖,早晚空腹服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③治腰痛:丝棉木树皮四钱至一两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④治衄血:丝棉木果实及根各二钱,煎水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⑤治漆疮:丝棉木枝、叶适量煎汤熏洗;也可与香樟木等量煎汤熏洗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⑥治痔疮:丝棉木根、桂圆肉各四两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临床应用
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:取丝棉木根3~4两,土牛膝5钱(鲜品加倍),每口1剂水煎服。疗程至少20天。治疗10例,均有趾端坏死,病程3~14年不等。治后随访6例(停药后3~24个月),其中基本痊愈者5例,进步1例。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漆树
- 四方木皮
- 三条筋
- 刺苞南蛇藤
- 黄断肠草
- 野冬青皮
- 野茉莉
- 山大刀根
- 拔毒散
- 茶油
- 扁豆花
- 野棕
- 迎山红
- 实葫芦根
- 八楞木
- 琴唇万带兰
- 三朵云
- 衣鱼
- 球果藤
- 秋唐松草
- 野杜仲
- 玉米轴
- 扁担蒿
- 大冷水麻
- 荔枝藤
- 透骨香
- 冰草
- 白肚
- 槲实仁
- 扁担藤
- 野山芝麻
- 四指马鲅
- 山岗稔
- 铜棒锤
- 四照花果
- 射干
- 丝茅七
- 伞杨
- 野厚朴
- 野猪胆
- 端哼
- 水蛭
- 白枪杆根
- 半把伞
- 升药
- 毛荚决明
- 野冬青果
- 北细辛
- 沙棘豆
- 巴豆树根
- 野胡萝卜根
- 野猪胆草
- 香圆子
- 楸木果
- 八楞麻
- 巴豆壳
- 小扁豆根
- 巴掌草
- 升麻
- 古山龙
- 泉水
- 胡枝子根
- 石首鱼鲞
- 小叶买麻藤
- 厚朴子
- 白猪母菜
- 四叶葎
- 八月瓜
- 茄根
- 水蛇皮
- 三叶青
- 打虫果
- 双肾草
- 山兵豆
- 山蜘蛛
- 瘿花香茶菜
- 玉芙蓉
- 双翎草
- 白杨叶
- 白活麻
- 狗蚁草
- 洋草果
- 全叶马兰
- 白果紫草
- 伤寒草
- 苘麻
- 野樱桃
- 白花菜根
- 三股筋
- 南沙参
- 射罔
- 商陆花
- 斑叶兰根
- 蝮蛇骨
- 碎米柴
- 杄木
- 上石田螺
- 八股绳
- 千里找根
- 少花腰骨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