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桷根
《中华本草》:黄桷根
拼音注音
Huánɡ Jué Gēn
别名
黄葛根
出处
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virens Ait.var.sublanceolata(Miq.)Corner[F.lacor sensu auct.non Buch. -Ham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以8-9月采者为佳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大乔木,高15-20m。板根延伸达数十米外,支柱根形成树干,胸围达3-5m。叶互生;叶柄长2.5-5cm;托叶广卵形,急尖,长5-10cm;叶片纸质,长椭圆形或近披针形,长8-16cm,宽4-7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钝或圆形,全缘,基出脉3条,侧脉 7-10对,网脉稍明显。隐头花序(榕果),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,或3-4个簇生于已落叶的老枝上,近球形,直径5-8mm,成熟时黄色或红色;基部苞片3枚,卵圆形,细小,无总花梗;雄花、瘿花、雌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;雄花无便,少数,着生于花序托内壁近口部,花被片4-5,线形;雄蕊1,花丝短;瘿花具花被片3-4,花柱侧生;雌花无梗,花被片4。瘦果微有皱纹。花、果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800m的疏林中或溪边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苦;酸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通经活络;消肿;杀虫。主风湿痹痛;四肢麻木;半身不遂;劳伤腰痛;跌打损伤;水肿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浴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拾遗》:治疥癣,根皮煎汤浴之。2.《草木便方》:祛风,除湿,消肿满。治四肢顽痹,麻(木)不仁,半身不遂。3.《分类草药性》:杀虫,退火。治跌打损伤,小儿疝。4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通经络,利关节,除寒湿。治筋骨疼痛。5.《重庆草药》:治痨伤,腰背酸痛,湿肿,虚弱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桷根
拼音注音
Huánɡ Jué Gēn
别名
黄葛根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出处
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根或根皮。全年可采。以8~9月采者为佳。
性味
①《草木便方》:"苦酸,温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味苦涩,性热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除湿,通络,消肿。治风湿痹痛,四肢麻木,肿满,跌打损伤,疥癣
①《纲目拾遗》:"治疥癣,根皮煎汤浴之。"
②《草木便方》:"祛风,除湿,消肿满。治四肢顽痹,麻(木)不仁,半身不遂。"
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杀虫,退火。治跌打损伤,小儿疝气。"
④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通经络,利关节,除寒湿。治筋骨疼痛。"
⑤《重庆草药》:"治痨伤,腰背酸痛,湿肿,虚弱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8钱: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浴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大豆
- 丝瓜根
- 红花绿绒蒿
- 红花酢浆草
- 四叶草
- 红血藤
- 红麸杨
- 黄泥菜
- 胡荽子
- 山尖菜
- 三头灯心草
- 山椒根
- 虎咬癀
- 上树咳
- 山紫菀
- 黄山药
- 胡桃壳
- 山刺柏
- 山百部
- 豪猪千
- 土白蔹
- 金牛七
- 楠木皮
- 鸭脚木皮
- 黄花稔
- 红川乌
- 麦芽
- 饴糖
- 鱼鹰骨
- 鲛鲨白
- 鹬肉
- 鹰头
- (鱼彭)鱼鳃
- 实葫芦
- 糯稻根须
- 芍药花
- 曼陀茄根
- 量天尺
- 山牛毛毡
- 秋葡萄
- 皮袋香
- 牛尾菜
- 单肾草
- 山李子
- 鲎
- 黄刺皮
- 黄山鳞毛蕨
- 红豆蔻
- 黄水芋草
- 山合香
- 山峰西番莲
- 麻油
- 山柳菊
- 三对叶丹参
- 山五味子根
- 花蜘蛛
- 大树三台
- 浮海石
- 寒水石
- 竹叶吉祥草
- 茅莓
- 芸香
- 光板猫叶草
- 豪猪毛刺
- 花皮胶藤
- 川楝子
- 丹参
- 黄接骨丹
- 大风药叶
- 大二郎箭
- 大叶桉
- 大黄草
- 大叶藤
- 大叶钓樟
- 大对经草
- 多裂独活
- 定草根
- 大蓑衣藤根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叶钩藤
- 大木通
- 大花卫矛果
- 大叶白花灯笼
- 大青根
- 断板龟
- 大一面镙
- 东风菜
- 单花山竹子
- 齿瓣石豆兰
- 丁香蓼根
- 东北堇菜
- 冬葵叶
- 单头紫菀
- 吊灯花叶
- 地麻黄
- 倒插花
- 地龙
- 倒根野苏
- 橡实壳
- 地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