钻秆虫
《中华本草》:钻秆虫
拼音注音
Zuàn Gǎn Chónɡ
英文名
grain insect
出处
出自《东北动物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oceras venosata Walker采收和储藏: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,劈开取虫,鲜用,或用沸水烫死,晒干。
原形态
高梁条螟,成虫体长1.2-1.4cm,展翅2.4-3.4cm。头、胸部背面灰黄色,腹部黄白色,前翘灰黄色,翅外方有多数暗褐色条纹,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,后翅银白色。幼虫体长2-3cm。头棕褐色,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,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,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,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,近后缘有2个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寄主为高梁、玉米、粟、麻甘蔗等。幼虫在寄生主戏秆内越冬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性味
咸;寒
归经
凉血止血
功能主治
凉血;解毒。主血热便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-3g,或5-10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钻秆虫
拼音注音
Zuàn Gǎn Chónɡ
别名
高粱条螟[成虫名]、高粱钻心虫
来源
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高粱条螟Diatraea venosata (Walker),以幼虫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各地。
功能主治
凉血,解毒。主治便血。
用法用量
0.5~1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钻秆虫
拼音注音
Zuàn Gǎn Chónɡ
出处
《东北动物药》
来源
为螟蛾科动物高梁条螟的幼虫。寻找有虫口的陈旧秫秸,劈开取虫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成虫体长1.2~1.4厘米,展翅2.4~3.4厘米。头、胸部背面灰黄色,腹部黄白色。前翅灰黄色,翅外方右多数暗褐色条纹,外缘翅脉间有7个小黑点。后翅银白色。幼虫体长2~2厘米,头棕褐色,前胸硬皮板及末节硬皮板淡黄褐色,胸腹部其余各节淡黄色或黄褐色,背面有淡紫色纵纹4条,各节近前缘有黑褐色斑纹4个,近后缘有2个。
寄主为高梁,玉米、粟、麻、甘蔗等。幼虫在寄主茎秆内越冬。
生境分布
分布东北、华北、华东及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凉血、解毒。治便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重叶莲
- 木香子
- 木鳖子根
- 棉花壳
- 褐粘褶菌
- 紫青藤
- 鳣鱼
- 鹧鸪血
- 木鳖根
- 密花美登木
- 木芙蓉根
- 毛八角莲
- 密花轮环藤
- 木本胡枝子叶
- 重唇鱼
- 醉马草
- 苎花
- 五叶壁藤
- 震天雷
- 木蹄
- 假稻
- 木蜡树根
- 毛八角枫
- 醉针茅根
- 雉脑
- 母丁香
- 驴打滚草
- 梅核仁
- 木薯
- 野葡萄藤
- 东风草
- 滇缅古柯
- 黄荆根
- 龙船花
- 牛肝菌
- 木通七叶莲
- 石仙桃
- 莲生桂子花
- 石蝴蝶
- 转心莲
- 篱栏子
- 鹧鸪脚
- 铁蕨鸡
- 蜇砂
- 跌打草
- 苎麻
- 自消容根
- 赭石
- 秦艽
- 重楼
- 走游草
- 丁香蓼根
- 龙眼核
- 蟅虫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毛五加皮
- 墨旱莲
- 曼陀罗叶
- 驴脂
- 芜菁甘蓝子
- 玉山芎穷
- 马蹄叶
- 慈竹气笋
- 野菱
- 胃友果
- 人面子叶
- 千金花
- 蟾头
- 千金子霜
- 朱砂
- 小罗伞
- 木棉花
- 商陆花
- 对节树根
- 大蕉皮
- 龙眼壳
- 五星蒿
- 川楝子
- 女菀
- 细芦子藤
- 扛板归根
- 石耳
- 马尿花
- 绿叶五味子
- 牛肋筋
- 石花
- 榧根皮
- 广西莪术
- 金盏菊
- 番石榴
- 狗响铃
- 枫寄生
- 狗头芙蓉
- 滚山虫
- 光肺筋草
- 凤尾蕉叶
- 凤尾贯众
- 古钮菜
- 广藿香
- 番石榴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