滚山虫
《中华本草》:滚山虫
拼音注音
Gǔn Shān Chónɡ
别名
滚山珠、地罗汉
英文名
Millepede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球马陆科动物日本球马陆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采收和储藏:秋季捕捉,生用、晒干或焙干。
原形态
日本球马陆,虫体短而宽,中小型扁长圆柱形,长20-30mm,宽10-15mm。背凸,腹扁平。身体由多数相似的体节组成。各骨板富于钙质,故较坚硬,仅节与节间柔软可以活动。各体节前后重叠,适于卷曲。腹部由9枚背板组成。胸部腹面2-4节,每节有足1对,第5节以后每节有足2对。头部具触角1对。体表背面棕黄色或漆黑色,腹面灰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山区林中落叶下、石块下或朽木中等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。
性味
味辛;咸;性温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,散瘀止痛。主风湿痹痛;筋脉拘挛;跌打损伤;骨折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.5-3g。外用:适量,捣烂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疮肿,风湿跌打: 鲜滚山虫三至五个。捣烂判敷患处,每日换药一至二次。②治骨折;复位后,用小夹板固定。取滚山虫三至五个之干粉与糯米粉调合,油炸熟后内服。③治子宫脱垂,脱肛:滚山虫干粉适量。调香油涂患处。(选方出《文山中草药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滚山虫
拼音注音
Gǔn Shān Chónɡ
别名
滚山珠、地罗汉(《云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的全虫。秋季捕捉,生用或焙干研粉。
原形态
体呈扁长圆柱形,长2~3厘米,宽1~1.5厘米。体壁硬。体表背面棕黄或漆黑色,油亮。腹面灰褐色。头部有复眼和触角各一对,大颚一对。胸部背板共十二节,第一节为颈板,中间十节较窄,末节较大;胸部腹面2~4节,各有足一对,第五节以后每节有足二对。爬行缓慢,稍遇外物,即卷曲成球形,以隐蔽头、足。
生境分布
多栖于山坡潮湿的枯枝腐叶下及山沟石下。分布云南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》:"味辛咸,性温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文山中草药》:"舒筋活血,消肿散瘀。"
②《云南中草药》:"接骨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干粉,0.5~1钱;或鲜品3~5个。外用:干粉调涂或鲜品捣敷。
复方
①治疮肿,风湿跌打:鲜滚山虫三至五个。捣烂外敷患处,每日换药一至二次。
②治骨折:复位后,用小夹板固定。取滚山虫三至五个之干粉与糯米粉调合,油炸热后内服。
③治子宫脱垂,脱肛:滚山虫干粉适量。调香油涂患处。(选方出《文山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滚山虫
拼音注音
Gǔn Shān Chónɡ
别名
滚山珠、地罗汉
来源
球马陆科动物滚山球马陆Glomeris nipponica Kishida的干燥全虫。全年可捕捉,焙干或晒干。
性味
咸,温。
功能主治
舒筋活血,接骨止痛。用于跌打损伤,骨折,脱臼。
用法用量
0.5~1钱,研粉,复位固定后,将药粉放在糯米饭内或用酒送服,每3日服1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光叶巴豆
- 伏毛苎麻
- 功劳根
- 桂树根
- 凤眼果壳
- 广西狗牙花
- 广香藤
- 明胶
- 桂子
- 佛手柑根
- 关苍术
- 岗柃叶
- 枫香树根
- 枫柳皮
- 广西过路黄
- 伽喃香
- 光杆琼
- 关公须
- 浮小麦
- 枸橘叶
- 匐地龙
- 复羽叶栾树
- 广东耳草
- 黄杞皮
- 黄背草苗
- 复叶耳蕨
- 花南星
- 胆南星
- 斑鸠菊
- 芦花
- 菊芋
- 红背叶
- 玉带根
- 鹅内金
- 翼首草
- 芫花根
- 菖蒲叶
- 羊红膻
- 石菖蒲
- 猪蹄
- 椎连栎
- 洋金花
- 茴香茎叶
- 石豇豆
- 梓实
- 华南胡椒
- 栀子花根
- 羊踯躅根
- 水梨藤
- 盐酸树
- 玉屑
- 野猪头骨
- 蟾头
- 盐胆水
- 九倒生
- 盐麸子根
- 华泽兰
- 玉珊瑚根
- 合萌根
- 禹粮土
- 水棘针
- 猪毛菜
- 化香树叶
- 虫蚁菜
- 石防风
- 羊脂
- 羊肺
- 硬飘拂草
- 豪猪肚
- 羊角桃
- 秧青
- 野灯草
- 七叶子
- 沙枣
- 蝴蝶草根
- 还阳草根
- 石吊兰
- 芫青
- 虎爪
- 一把伞
- 沙蓬
- 木槿叶
- 野丁香
- 金毛七
- 番薯
- 浙江过路黄
- 杨梅核仁
- 蟾酥
- 蛇鲻
- 水白蜡
- 哉果
- 绵阳岩白菜
- 狐狸尾
- 山核桃皮
- 淡味当药
- 黄颡鱼涎
- 鳝鱼
- 白梅花
- 八爪金龙
- 杜仲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