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叶巴豆
《中华本草》:光叶巴豆
拼音注音
Guānɡ Yè Bā Dòu
别名
龙眼叶、养奶浆叶、大树叶。
英文名
root and leaf of Laevigate Croton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光叶巴豆的根、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oton laevigatus Vahl[C.oblongifolia Rox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光叶巴豆 乔木,高8-12m。幼嫩部分全被星状鳞片。叶互生或小枝顶端的近轮生;叶柄长1-5cm;托叶钻状,长约2mm,早落;叶片薄革质,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7-25cm,宽3-9cm,两端渐狭而钝,中部最宽,基部的腺体通常着生在中脉的两侧,无柄,边缘有疏离、具腺体的细齿,叶绿色,微带紫红,有香气,无毛,无鳞片;侧脉10-13对,网状脉明显。总状花序簇生于技顶,长15-30cm,被淡黄色或褐色星状鳞片,雌花散生在花序轴的下部,雄花密集上部,雌花梗比雄花梗较长而粗壮;苞片三角形,长约2mm,外面密被星状鳞片;雄花花萼裂片卵形,长约2mm,外面有星状鳞片;花瓣长圆形,约与花萼等长,边缘和基部被绵状毛;雄蕊12-15,花药长约0.7mm,药隔干时黑色;雌花花萼与雄花的相似;花瓣丝状,与萼齿互生;子房球形,花托2裂,花柱分枝6。蒴果倒卵形,长约9mm,直径约7mm,被星状鳞片,种子长约7mm。花期9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密林、疏林、山谷、溪边或山坡灌2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岂有此理于广东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通经活血;截疟。主外伤肿痛;骨折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光叶巴豆
拼音注音
Guānɡ Yè Bā Dòu
别名
抱龙(傣名)。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光叶巴豆的根、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乔木,高8~12米,幼嫩部分全被星状鳞片。叶互生或小枝顶端的近轮生,薄革质,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7~25厘米,宽3~9厘米,边缘有疏离、具腺体的细齿,侧脉每边10~13条,叶片基部的腺体通常着生在中脉的两侧;叶柄长1~5厘米;托叶钻状,早落。总状花序簇生于枝顶,长15~30厘米,被淡黄色或褐色星状鳞片,雌花散生在花序轴的下部,雄花密集于上部;苞片三角形,外面密被星状鳞片;雄花花萼裂片卵形,外有星状鳞片,花瓣长圆形;雄蕊12~15;雌花花瓣丝状,与萼齿互生;子房球形,花柱2裂,花柱分枝6。蒴果倒卵形,被星状鳞片。花期9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密林、疏林、山谷、溪边或山坡的灌木丛中。分布云南及海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,性温。
功能主治
通经活血,散瘀消肿,退热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疟疾,胃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扇子七
- 蚬壳
- 姜味草
- 乌龙摆尾
- 牛心果
- 美丽鳞毛蕨
- 香槁树
- 杨栌耳
- 黄龙藤
- 管南香
- 野木瓜果
- 金丝杜仲
- 苏木蓝
- 三角叶冷水花
- 铁落
- 阳桃
- 臭茉莉
- 矮脚苦蒿
- 香菊
- 黄紫堇
- 胖血藤
- 穿山龙
- 短蕊万寿竹
- 亚罗椿
- 梧桐根
- 狼把草根
- 孩儿草
- 一年蓬
- 春尖油
- 假稻
- 酸水草
- 天脚板根
- 秋枫
- 萆薢
- 菝葜叶
- 红豆
- 磨盘根
- 广东土南星
- 兔耳草
- 云实根
- 乌桕根皮
- 三尖杉根
- 大红毛叶
- 竹叶兰
- 苏木
- 柳杉叶
- 腊梅
- 石上莲
- 小飞蓬
- 一叶萩
- 黑风藤
- 红毛野海棠
- 寄生黄
- 梅梗
- 细叶黄杨
- 金丝木通
- 三色堇
- 海鹞鱼肝
- 莲子
- 墨汁鬼伞
- 牛白藤
- 宽叶紫萁苗
- 山檨叶泡花树
- 银兰
- 桑椹酒
- 苏铁叶
- 地朝阳
- 金金棒
- 垂丝海棠
- 节瓜
- 布朗耳蕨
- 栗子
- 类梧桐
- 篦子三尖杉
- 红母猪藤
- 一叶荻
- 女金芦
- 雕头
- 橘叶
- 红楠
- 红毛对筋草
- 屈头鸡根
- 金刚口摆
- 白花猪母菜
- 盘羊睾丸
- 刺五加
- 沙茴香
- 猫爪草
- 蚱蝉
- 楮茎
- 大枣
- 金线草根
- 滇常山花
- 水栀
- 水晶兰
- 柳叶亚菊蒿
- 白石花
- 甜瓜子
- 粟米草
- 单头紫菀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