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带根
《*辞典》:玉带根
拼音注音
Yù Dài Gēn
别名
珊瑚枝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拖鞋花,洋珊瑚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百足草、扭曲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止血草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红雀珊瑚的全株。采取全株,以鲜用为佳。
原形态
半直立亚灌木,高60~100厘米。茎肉质,深绿色,圆柱状,粗6~12毫米,常作波状弯曲,具乳汁。单叶互生;叶片卵形至卵状矩圆形,长5~10厘米,短尖,基部稍狭而作不规则的向后反卷,中脉于叶背隆起.杯状聚伞花序成密集顶生的复聚伞花序;总苞鲜红色或紫色,长约1厘米,除顶裂片稍有睫毛外,余均秃净,上侧基部成一短距,状如拖鞋,上有腺体;雄蕊和花柱均突出。蒴果长约6毫米。花期夏、秋间。
生境分布
广州、南宁筹地常有栽培。
性味
酸涩,寒,有毒。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酸咸微涩,性凉,有小毒。"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酸微涩,性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,镇痛,止血。治疮疡肿毒,跌打肿痛,外伤出血,火眼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捣敷大疮,杀疥赢虫。折之有白汁,取其汁擦癣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内服消炎镇痛,治腰痛。茎叶:捣敷治眼红肿痛及跌打损伤。"
③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,止血生肌。治疖肿疮疡,外伤出血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。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注意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体质虚寒者忌服。"
复方
①治疮疡肿痛:扭曲草、土牛膝,南蛇勒苗各适量。共捣烂,敷患处。
②治外伤出血:扭曲草适量捣烂,敷患处。
③治目赤肿痛:扭曲草叶适量,冰片少许。共捣烂,外敷患眼。(选方出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边指甲花
- 廊茵
- 蜈蚣萍
- 槲寄生
- 旋花苗
- 矮脚罗伞
- 三分三
- 丁癸草
- 鸭脚黄连
- 将军树
- 鄂报春
- 红酸七
- 白桂
- 紫花一炷香
- 虎皮楠
- 卷心菜
- 糖橘红
- 薜荔根
- 青榨槭
- 仙环小皮伞
- 松香
- 偷筋草
- 羊角棉
- 小果白刺
- 金鸡尾巴草根
- 珊瑚冬青
- 虾蟆皮
- 大叶马尾连
- 马蹄草
- 五香草
- 七里香
- 草玉梅
- 白茅针
- 紫花鱼灯草
- 紫红鞭
- 大木通
- 含羞草根
- 大金发藓
- 波缘假瘤蕨
- 狗尾草
- 大发表
- 五指茄
- 白独活
- 羊脂
- 桐叶千金藤
- 金钮扣
- 台湾泡桐叶
- 桐根
- 菊花苗
- 银粉背蕨
- 南烛
- 饭汤子
- 榛蘑
- 藏菖蒲
- 三月泡
- 黑细辛
- 车前草
- 污毛粗叶木
- 乌蛇皮
- 缘桑螺
- 黄花菜子
- 翻白柴
- 望江南
- 睡菜根
- 消石
- 星状风毛菊
- 地蚕
- 披针骨牌蕨
- 荞麦七
- 二色补血草
- 石碱
- 皮哨子
- 黄背草苗
- 山麦冬
- 阳桃根
- 对生耳蕨
- 刺梨根
- 山艾叶
- 西南卫矛
- 石腊竹
- 锦地罗
- 大毛红花
- 长白假水晶兰
- 海决明
- 湖广草
- 芦荟花
- 黑三棱
- 莨菪
- 水栀
- 南板蓝根
- 石刁柏
- 野鹅脚板
- 黄槿
- 猪大肠
- 米百合
- 万寿菊花
- 木半夏
- 尖山橙
- 葛叶
- 羊蹄甲